《岳阳楼记》《范文正公微时》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湖北省中考题)

(二)(共
1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
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
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9.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
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
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10. 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 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12. 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13.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答案】
9. (1)加恩惠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   
10.     ①. A.夫    ②. B.哉    ③. C.也   
11.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12. 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   
13. 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夫不能利泽生民”译为: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泽:加恩惠于人。
(2)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为: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据此推测“尝诣灵祠求祷”的“尝”理解为“曾经”,“尝诣灵祠求祷”译为: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
(3)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社会地位低微。据此推测“无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为地位低微,“无乃失于卑耶”译为: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4)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联系上下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中能够保身长年”推测,“下以救贫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贫民之厄”译为: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表现后发出慨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叹。所以“夫”应放在A处。
B.联系上文可知,有人认为不当宰相当良医“无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会如此呢”这里表示反诘语气。而“哉”是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岂为是哉”意思是:怎么会呢?所以“哉”应放在B处。
C.联系下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范仲淹认为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确定的语气。“果能为良医也”意思是: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所以“也”应放在C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意思是: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矣”是文言助词,用于句末;“夫”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者”表判断;据此断句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有:
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志:志向;相:当宰相;理则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联系上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这里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这里范仲淹的“进”指当宰相以利泽万民,“退”指当良医,以疗君亲之疾,贫民之厄,保自身长年。表现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辅佐明君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造福的利泽苍生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文: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结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结果表明还是不可以。过了一会儿,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
某一天,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恐怕有一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唉,怎么会如此呢?古人说:‘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拯救万物,因而也没有被废弃的物’,能够普济万民的,当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签结果表明)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救人利泽万物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44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