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
11―27
题,共
37
分)
(一)(共
11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A诸军,雍、凉
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12. 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 不 拔 剑 争 先 一 战 大 克 信 之 由 也
13. 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
|
方法
|
义项、例词及例句
|
释义
|
狱
|
查工具书
|
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
|
潜
|
关联成语
|
潜移默化
|
|
会
|
课内迁移
|
会天大雨
|
|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5.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___________,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___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16.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12. 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3. 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
14. (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
15.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6. 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上。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却。之,的。皆,都。然,这样。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离开。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鼻鬃哉魈质窆�,派遣司马懿督统张�A的军队和雍州、凉州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