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第6-9题。(13分)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白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至若春和
景明,波澜不惊(日光) B.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持、执)
C.颓
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 D.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以……为乐)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
以物喜
以钱覆其口
之四时也 能以径寸
之木
C.行者休
于树 皆以美
于徐公
其乐 欲穷
其林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两文都写到自然物的变化,但目的不同。甲文以阴晴变化之景,衬托作者的悲喜之情;乙文以朝暮变化之景,衬托太守的山水之乐。
B.两文都抒发心系百姓的情怀,但各有侧重。甲文重在抒写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深沉忧患;乙文重在抒写与民同游、与民同乐的和谐喜乐。
C.两文都呈现清晰严谨的结构,但布局不同。甲文由景及情,由情说理,文理缜密;乙文以“乐”为主线,串起山水乐、宴游乐、乐其乐等,浑然一体。
D.两文都运用工整的句式写景,但各有特色。甲文中部分四字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境界宏阔;乙文中部分骈偶句中联入“而”字,声律起伏,摇曳生姿。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答案:
(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第6-9题。(13分)
6. C
【解析】
C项“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J是错误的,“颓然”应解释为“醉醺醺的样子”,故此项错误,应选C。
7.B
【解析】
A项中,“不以物喜”的“以”和“以钱覆其口”的“以”均作介词,表示“因为”或“用”的意思,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中,“山间之四时也”的“之”是助词,表示“的”;而“能以径寸之木”的“之”是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但此处强调的是“木”的尺寸,与前者有所不同,故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
C项中,“行者休于树”的“于”是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即“在……下”;而“皆以美于徐公”的“于”是介词,表示比较,即“比……更”,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中,“醉能同其乐”的“其”是代词,代指“他们”或“百姓”;而“欲穷其林”的“其”是代词,代指“那片”,两者指代对象不同,故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故选B。
8.A
【解析】
甲文以阴晴变化之景,衬托的并非作者的悲喜之情,而是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以此引出自己的悲喜观,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故A错。
9.你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