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6-17 题。(6分)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 健康科普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 形成了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9月17日至23 日, 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 2023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 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如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 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 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等。
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主场设在北京首钢园。为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主场活动还专门打造了“科学教育做加法”板块, 为青少年、科技教师搭建科学教育实践交流的平台。
材料二:
据新华社北京 5 月 22 日电 (记者温竞华)记者 22 日从中国科技馆获悉:至 2023 年 5月,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全国巡展已实施 12 年, 科普大篷车项目已实施 23 年, 两个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过 5 亿人次, 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
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协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问题、推动实现全国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而启动的流动科普项目。
据介绍,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于 2011 年启动, 主要为尚未建设实体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县级地区公众提供免费科学教育服务, 用流动的科普设施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馆送到公众的“家门口”。截至今年 4 月, 流动科技馆已服务公众 1.71 亿人次, 配发流动科技展览资源 658 套, 在全国 1888 个县级行政区巡回展出 5686 个站点。
科普大篷车项目于 2000 年启动, 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开展科普公共服务, 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4月, 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 39. 1 万次, 行驶里程5373. 2 万公里,服务公众 3. 38 亿人次。 (摘编自 2023 年 5 月 2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思想, 掌握基本科学方法, 了解必要科技知识, 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2023 年, 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14. 14%, 比 2022 年的 12. 93%提高了 1. 21%。
要知道, 我国人口规模大,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 2010 年这个数字仅为3. 27%。经过十年努力, 2020 年达到 10. 56%, 而超过 10%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
如今, 网民热议“中国天眼”“爱达・魔都号”等大国重器的新进展; 偏远村小里,山里娃也飞上了无人机、学起了编程……
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 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 20%。2023 年我国达到 14.14%, 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 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调查牵头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如是介绍。
16、下列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述材料展现了 2000 年以后,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发展科普事业的举措及取得的成就。
B. 2023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主题鲜明, 为社会公众送上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C. 材料二报道了我国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 5 亿人次的事实。
D.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高, 已位于创新型国家前列。
17、中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建议。(3分)
答案:
(二)
16.D
17.示例: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多了解科学知识;要积极参加科普活动,增强科学体验:要运用科学思想去理解和判断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