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题)

(三)
阅读《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回答各题。
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的小官。一天,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她没有欣然接受,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陶侃看到母亲的信后非常羞愧,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为后世景仰。
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大快朵颐。相反,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给陶侃敲响了警钟,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
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最后受到奸党陷害而死,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微微一笑:“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尽管一生历尽磨难,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
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20. 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教子事件
产生影响
感悟主题
陶母
______
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______
_____
讲范滂的故事
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梁母
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______
 
21. 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下列两句任选其一作答)
(1)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2)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22. 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
链接材料: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3. 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
 
【答案】
20.     ①. 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    ②. 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    ③. 苏母    ④. 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21. (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2)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22. ①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②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③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   
23. 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第④段中的“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可得:苏母。
②根据第②段中的“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可知,陶母退回了陶侃给自己带来的鱼干,还写信教育他要廉洁。可得: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
③根据第⑧段中的“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可得: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④联系首段中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和第⑨段中的“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可知,本文表现的主题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母亲在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必将如洪水泛滥”可以理解为是比喻,把贪欲比作洪水,也可理解为夸张,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洪水泛滥,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联系后句“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可知,表现了陶侃的母亲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2)这句话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母亲教育儿子好的东西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表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对熟知人情世故的特点。这也是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体现了她的爱子情深。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题干中的“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应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
①句意: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此句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富有哲理,一句“此事古难全”又道出词人对人生的无奈,无奈之外有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
②句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此句一语双关,无论是道路上的风雨,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词人都能笑着面对,体现出词人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
③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这种认识表现出作者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生活实际表述母亲给自己的人生方面的教育即可。
示例:当我心情浮躁不能安心学习时,母亲告诉我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保持内心 的宁静,才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8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