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平云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八、文言文阅读
10.文言文阅读。
【甲】
ㅤ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ㅤㅤ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ㅤㅤ晋原北郊,静惠山巅,有亭翼然
于其上,署曰平云,
其高也。作亭者谁,华阳范忠文公镇
①。亭之致,则迩②延野绿,远映云光。凭槛而东,遥望华阳故园,如在云间。
ㅤㅤ
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抑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之志也,而公志,范文正之志者也。其筮仕
③,则正色立朝,不附权势,高风亮节,嶷④如山岳。是则亭实以人传矣,而人又何必不以亭而益传欤?
(选自但象琦《平云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范忠文公镇:范镇,字景仁,谥号忠文,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②迩(ěr):近。③筮(shì)仕:指初出做官。④嶷(nì):高峻的样子。
(1)参考表格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则亭实以人传矣,而人又何必不以亭而益传欤?
(4)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到:“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你认为范仲淹和范镇能成为知音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和上述内容来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0.(1) 靠近,高踞     描绘,陈述     美好
(2)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虽然平云亭确实是因为人而被传颂,但是人们又为何不因为平云亭自身而让它获得更多传颂呢?
(4)能,他们性格正直、都是文学家。都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导语】《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通过描写岳阳楼及其周边景色,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深沉的忧思。文中情景交融,将岳阳楼下的美景与作者的心境巧妙结合,引发对古仁人之心的探讨,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突显了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崇高品质和责任感。《平云亭记》是但象琦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范镇所作,描述了平云亭的秀丽风景,称颂了范镇的高尚人格。通过描述范镇初仕时的正直不阿和高风亮节,呼应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对于“古仁人”的标准,表达了对范镇德行的高度赞誉。文中借景抒情,结合人物,强调了亭与人的相互传扬,突显了范镇忧国忧民的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结合语境“静惠山巅”“有亭”可知,前文介绍晋原郡的北郊,静惠山的山顶上,有一座亭子。故可知亭子建在山巅之上;“有亭翼然临于其上”中“翼然”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意思,“其上”是“它的上边”的意思,可知亭子高踞静惠山的上边,故“临”是“靠近,高踞”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面下于山顶之上”。
联系成语“不可名状”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可知,“状”是“说出”的意思;“ 状其高也”的“状”也是“描述”的意思,句意:描绘出亭子(所处位置)的高。
联系课文“予观夫巴陵胜状”,意思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是“美好”的意思;可知“亭之胜致”中的“胜”也是“美好”的意思。句意:亭子的美好景致。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本句翻译:私下猜测当年,忠文公范镇在这座亭子里,当时一定心旷神怡,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吧。“窃意当年”主语是“我”,其后需断开;“公在斯亭”是一个完整的表述,说明公所在的位置,做状语,应和后文断开;“当必心旷神怡”和“宠辱胥忘矣”是对公在亭中心境的进一步描述,表示他在此处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忘记了所有的荣辱得失,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彼此应断开。故断句为: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①以:因为。物:外物。己:自己。
②是则:虽然。实:确实。以:因为。传:传颂。益:更加。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与人物形象分析。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意思是音乐确实难以深入理解,能够深入理解的人难以遇到,遇到能深入理解的知音,千年只有一次吧!判断两人能否成为知音要分析两人是否有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爱好或者是共同理想抱负等。
甲文,结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可知,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进行改革,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放邓州,《岳阳楼记》就写在被贬期间。范仲淹为了国家利益,宁愿得罪权贵也不退缩屈服,体现其正直、不趋炎附势的人物特点;
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亦是如此,他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生发出超越个人、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感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认为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乙文,结合“其筮仕,则正色立朝,不附权势,高风亮节,嶷如山岳”可知,范镇做官时以严正的脸色立于朝廷,不依附权势,高风亮节,体现其正直、不趋炎附势的人物特点;
由“抑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之志也,而公志,范文正之志者也”可知,范镇以范仲淹的志向为志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其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的胸怀;
又因为范仲淹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镇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可知他们都是文学家; 综上所述,他们性格正直、都是文学家。都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所以可以成为知音。
参考译文:
【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晋原郡的北郊,静惠山的山顶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面下于山顶之上,叫作平云亭,(这个名字)描绘出了亭子(所处位置)之高。造亭人是谁,是华阳的忠文公范镇。亭子的美好景致,是从近处(一直)延伸的绿色原野,和远处的云光交相辉映。靠着栏杆向东远远望向华阳故园,像是在云间。
(我)私下猜测当年,忠文公范镇在这座亭子里,当时一定心旷神怡,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吧。还是知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这是)范仲淹的志向,忠文公的志向,(正)是范仲淹的志向。他初出做官时,以严正的脸色立于朝廷,不依附权势,(他的)高风亮节,高峻如山岳(一般令人敬仰)。虽然平云亭确实是因为(建造它的)人而被传颂,但是(建造它的)人又何尝不是因为平云亭而让自己获得更多传颂呢?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56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