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1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非不深也/有良田美
桑竹之属

B.固国不以山溪之
/在德不在


C.
君不修德/
为佣耕,何富贵也

D.
而谓吴起曰/元方入门不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从乙文可以看出,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D.乙文画线部分的正确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12、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3分)

 

 

答案:

9D  (A护城河/池塘   B险要,形容词/险要的地势,名词   C如果/你   D.回头看)
10D  正确的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11、(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险固的山河(是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美哉乎山河之固”主谓倒装调换语序,0.5分;“此……也”判断句译为“这是……”,0.5分;“固”译为“险固、险要”,0.5分;整句通顺0.5分。)
12、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1分),乙文首先通过吴起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点,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在德不在险”就是“地利不如人和”(1分)。然后举出历史上的三个反面事例(三苗氏、夏桀、殷纣)对魏武侯进行劝谏,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1分)。最后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甲乙两文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魏文侯认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平,完全能够得到士卒的欢心,于是让他担任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便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乘船沿西河顺流而下,驶至西河中段,回头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是(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吴起回答说:“在于德政,不在于(山河的)险固。从前,三苗氏左边是洞庭湖,右边是彭蠡湖,不讲求仁德礼义,大禹灭亡了他。夏桀统治的地区,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治理国政不讲仁德,成汤放逐了他。殷纣王的国土,左傍孟门山,右依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治理国政不行仁德,周武王杀死了他。从这些看来,在于德政,不在于(山河的)险固。如果君主不修治德政,船中的人都会成为敌人。”武侯说:“讲得好!”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