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慧庆寺玉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46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慧庆寺距阁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
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
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囊(nǎng)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
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戴名世《慧庆寺玉兰记》,有删改)
【注】①朱先生: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很有名望,康熙年间曾在慧庆寺著书立说。②幽潜: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9. 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
/曾国藩家
B.
竹柏影也/
二百年物
C. 四
俱备/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
D.
渔者歌曰/而在慧庆者如
10.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B. 乙文把虎丘寺玉兰和慧庆寺玉兰做了比较,名满吴中的慧庆寺玉兰已经枯萎了,而默默无闻的虎丘寺玉兰却越来越茁壮。
C. 甲文中“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它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欢快的气氛。
D. 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应为: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12. 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或融情于景,或借物抒怀,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所寄予的情感。
 
 
答案:
(一)(12分)

9.(2分)D【A.书:书信B.盖:大概是C.时:季节,时节D.故:所以/原来的,以前】

10.(4分,每小题2分)

(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关键词“颓、沉鳞、竞、去、昼、复、……者”没译出,一个扣0.5】

11.(3分)B【“名满吴中的慧庆寺玉兰已经枯萎了,而默默无闻的虎丘寺玉兰却越来越茁壮”错误。根据“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可知,虎丘寺玉兰逐渐衰败,而慧庆寺玉兰依然如故。】

12.(3分)【没结合文本内容扣1分】

①甲文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晨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②乙文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几被埋没。

附:乙文译文

慧庆寺离闾门有四五里远,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白雪。虎丘山也有一株玉兰,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里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最终会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丁亥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以前一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世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道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避世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