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后,武侠文化何处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自古便有“侠”。春秋战国时代,豪侠横行,韩非子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朝廷对侠客也是“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郭解、朱家、田仲等游侠列传,对“侠”予以正面评价:“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武侠文学起源于先秦史书中的游侠传记,后至唐传奇、宋话本中的剑侠故事,再到明清《三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渐成气候。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形成争鸣之势。
中国侠文化与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心理存在一种对话关系。武侠小说的根本观念在于“拯救”:一方面在追寻儒家庙堂文化以求社会公正而遭遇失落后寻求他人拯救,是弱者心态的想象性治愈;另一方面,则期望在拯救他人中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在他救与救人之间,人们内心深处还潜藏着更加复杂、矛盾的感情机制――“桃源情结”和“嗜血欲望”,时刻左右互搏。
每一次武侠文化的兴盛,都有其时代必然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金庸、梁羽生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产生的语境是相似的,所谓乱世出豪侠,乱世亦出制造豪侠的文学。彼时的香港,社会开放,文化自由,但这一方乐土,同时置身于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及英美等各方之间,各种势力在这里公开共存,暗相角逐。在此社会文化语境下,个性解放、民族融合、无政府主义等现代意识出现在金、梁小说中,迥异于传统武侠文学。
20世纪80年代,新武侠小说进入内地文学市场,受到�鹊匚娜巳禾宓淖放酰�尤其金庸小说,更是从一个通俗小说品种逐渐完成“经典化”蜕变。讽刺的是,伴随着正统文学体系对武侠小说的接纳和认同,它与大众读者的距离却越拉越大。
武侠文化兴于时,亦衰于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个人焦虑感日益加重,导致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大家哪里还需要打打杀杀的江湖故事?他们还意识到,买房、逼婚、失业等现实问题,“侠”也解决不了,自己埋头苦干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倘若努力后仍归于失败,一些人便放空大脑,麻痹自己,以得到片刻的欢愉和解脱。这时,武侠片显得不合时宜,而能够提供精神按摩的喜剧片、爱情片、青春片便应运而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虽有凤歌、王晴川、小椴等网络作家继续武侠小说创作,但难复“金古梁温黄”时代之盛况,不过是“独钓寒江雪”。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如果我们真的不再拥有“英雄梦”,那为什么愿意为好莱坞的各类超级英雄埋单?可能武侠文化需要的不是回潮和固守,而是展望和融合。
(节选自张文琪《金庸之后,武侠文化何处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史书中的游侠传记以及唐传奇、宋话本中的剑侠故事等是武侠文学产生的源头。
B. 武侠小说最根本的观念是想象性治愈,是追求社会公正受挫后寻求拯救的弱者心态。
C. 新武侠小说受到内地文人群体的追捧,促使金庸小说逐渐完成了“经典化”的蜕变。
D. 侠无助于解决买房、失业等现实问题,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喜剧片等文化消费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举例论证从春秋到西汉对“侠”的评价由负面到正面转变这一观点。
B. 文章论述武侠小说的根本观念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内心复杂矛盾的感情机制。
C. 文章由因及果论述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大众文化心理与武侠文化衰落的关系。
D. 文章既论述了武侠文化的兴衰过程,也阐释了其时代性特点,时间脉络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侠文化式微,而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文化话语最终也或将被其他文化话语代替。
B. 武侠文化包含武侠小说、武侠片等文艺形态,从武侠片的衰落可以�Q见武侠小说的衰落。
C. 正统文学体系对新文学的接纳和认同有滞后性,正统文学与大众读者往往有一定的距离。
D. 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决不能固步自封,展望和融合不失为出路之一。
 
 
【答案】1. D    2. A    3. C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下午8:23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下午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