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新年漫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新年漫想
徐志摩
小孩子们最喜欢年。新年固然有趣,过年也是有景致的。送灶,请菩萨,打年糕,年三十半夜里吃熟荸荠,那样都是好玩。尤其是因为年脚下先生散馆或是学堂放假,孩子们这回玩儿,简直是奉旨,再不用害怕长辈的骂。是的,孩子生活上唯一的镣铐只是上学,这一放松,他们的自由是完全的了。他们跑,他们叫,他们在野地练操,坟台上比武,他们的快活是没有边际的。
难怪孩子们就爱年,就巴望年。他们往往在一个新年还不曾过完就急着问下一个新年该几时来。但他们渐次长大时,他们对“年”的趣味也就逐渐的减淡。等到成了人,生活的负担安上了肩背,“年”的面目就会不期然从喜笑转成忧郁,从嫩色暗成深色。这一深可就不易再往回淡的了。到年节边你去看看,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就算足下是快活人,过年用不着担心,但一个年头的消亡至少给我们一种不愉快的警告。他仿佛说:“先生,麻
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
“年”是不能给我们成人们欢喜的,沉沉镣铐着的心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习惯娇养坏了的身体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环境和生活仿佛通谋侵蚀人们天赋的特权。可怜的生灵们,笑不再是他们的分,跳不再是他们的分。季候的循环,春的启示,秋的黄金,夏的富丽,冬的威严,都不能警醒他们的迷梦或是解放他们的忧郁。一年里的时节,可爱的有诗意的点缀都消失他们原来的意义,只剩下空廓的惯例,落在老妈子们的手中迎送。无光彩不止是新年,什么端阳,花朝,中
秋,重阳,都萎成了日历上的�k窝,再没有力量因缘时序的推移,鼓励人们光荣的游戏的本能。
这是一种病征,并且我怕,不是不严重的病征。生活已经皱缩到枯窘的边缘,想像脱尽了翱翔的健翩。
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再没有别的说了。这当然只是一种看法,同时我们不疑惑仅有好为诡辩的为我们解说这普遍的消沉的气象。“这正是东方人的秉性使然,”他们说,“不比西方人一逢着芝麻大的事情就会兴奋到毛发耸动。这外表的沉静或许正是内心沉着的征象,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阿,谁愿意无端诅咒自身?谁不愿意“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但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不说别的,在你我自身的脉搏上,就可以按出这可惊的消息。    
转瞬间又是一年生,土地还是有生命的。我们敢说,枯草尽多转青,梅枝尽有着绿的希望,但人事呢?我们在光阴的齿牙间挣扎的目标,一天模糊似一天。同时我们觉着生命在我们身上一寸寸的僵化,苦恼,烦闷,悲哀,谁忍得住不高声的叫喊,在我们还有声息的俄项?
前面我说过孩子们是有完全生命的,他们在天真的自由中欢迎时令的流转,赞美自然的荣华。在他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游戏的本能得到了无阻拦的表现。文化的一个使命是在保存这健康的本能的永生,它的又一个使命是在更进一步意识的导引。这部分内在的精力化生创造的神奇,附带的柔化人生的枯瘠。不止一个思想家曾经警告我们文明的危险,他们救济的方案虽则各有不同,但他们要我们摆脱物质的累赘,解放性灵的本真,以谋建设健康的优美的活泼的人生,却是往往一致的。圣法兰西士永远伸着他那温柔的手指指引我们到小草花与孩童中间去领悟真理与实在。西方的圣哲点着孩子们对成人们说:“这些是你们应得跟着学的。”他们也说“人的生活”,应分是“花朵儿似的”。东方的圣哲不也是珍重“赤子之心”与“婴儿”的深远的涵义?庄敬的华茨华斯告诉人们“孩子是成人的父亲”,他也在小草花身上发见“眼泪所不能宣泄的强烈的情绪”。
小草花,小孩童,我们自身的卷曲,我们自身的臃肿,在这霜浓星澹的冬夜,我不由的感着不易形容的局促不安,“堕落”。户外的枯木仿佛在晚风中微喟“堕落”,残破的希望的鬼影也仿佛在我周遭揶揄的回响。
“新年”,这音响何尝不像是寒夜的鸡鸣,对昏梦的人间,报告一缕新起的曙光?又是一度更新的机会,但我们能接受这福音不?小花草,小孩童,“道不在远”,但我们有力量回复本真不?在绝望的边缘我们不期然发见,我们徘徊的踪迹,这就是我们选定的归宿。
1928年1月1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孩子们最喜欢年,一是因为过年有送灶、请菩萨、打年糕等景致,一是因为学堂放假了,完全自由了。
B.“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反映了作者对时局人们生存状态的忧虑。
C.在作者看来,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
D.作者对孩子们的生命力进行了赞美,认为孩子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保存着游戏的本能,值得保存。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小孩过年起笔,勾画出了过年的欢快氛围,其目的是引出对新年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深人思考。
B.“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一句作者将“年”人格化,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思考。
C.文中多次引用东西方圣哲的话,认为成人要向孩童学习,这样,文明或许才能被挽救。
D.文章最后连用三个反问句,意在强调对昏梦的人间尚未绝望,处于徘徊之中,或有一缕微弱的更新的可能。
7.作者认为年味之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8.本文整体上情绪“哀而不伤”,请据此加以分析说明。(6分)

 

答案:

5.C(“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不是作者的看法,而是人们的解释”)
6.D(“连用三个反问句”错,后两句是疑问句,意在启发人们展开思考)
7.①小孩天性追求自由和快乐,却没得到充分的认识;②成人容易因负担变得忧郁和僵化。③现代人身上充斥着各种魔鬼般的丑态,人们在生活中苦苦地挣扎,却不知道如何去解放生活,建设一种优美的人生。(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①作者认为所处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因而感到灰心,显露了一些纺律时代的哀伤情绪;②但在孩子们对年的渴望中,作者又看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加之东西方先贤的哲语,又给了作者莫大的启过,因而对生活抱有一丝希望,表现出’哀而不伤”。(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