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笛《孤单的芦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孤单的芦苇
郁笛
①你总是要遇见这些芦苇, 这些水边的纤弱女子们,衣袂飘飘,迎风招展。水,承载着这些扶摇天地的芦苇荡,也在雁声萧索的秋日里,挥洒着一望无际的“芦花飞雪”。
②只是,在新疆,在赤野千里的荒途上,我又一次遇见芦苇的时候,
我的眼睛里却满含着热泪
③那是一个冬天吧,我们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个干冷的早晨。沙漠里的波浪,像极了一片幻海,只是那茫茫无际的波涛,凝固成一堆堆真实的沙丘,它们保持着大海的姿势,一下子陷入了沉沉的大梦之中。没有谁来唤醒这些沉睡在时间深处的波涛和汹涌, 茫茫无际里, 一丝风在沙丘上跑动, 只是一些风,混黄的沙丘上,什么都没有生长。
④我们是迎着一缕朝阳进入沙漠的。尽管长时间在远处的奔跑,使我们看不清楚沙漠真实的脸庞, 它们浑然不觉地在这里沉睡了亿万年,那些真实的容颜无人知晓,但我知道, 这些沙漠里每一座沙丘的细部一定也是生动着的。我们弃车而行,散开去,向沙漠的深处走去。
⑤我不止一次地进入过沙漠的腹地,也曾不止一次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行走,但是这个早晨,在冬天里的沙漠行走,却依然让我感慨万千。朝阳慢慢变得白皙而温暖,而沙漠之上,波涛起伏的沙丘突然显得异常安静。仿佛经过了,一次惊涛骇浪的洗礼,大漠深处的安静让人感到了恐惧。而越往深处走,这种恐惧就变得越加深切而密集。而沙漠腹地摄人心魄的魅力, 又使得你不得不往深处走。
⑥我是站在哪一座沙丘上,发现了这芦苇的呢?起初,我并不以为这是一株倒伏的芦苇,我惊恐地以为在沙漠里遇见了一条盘根错节的蛇。我心惊肉跳地站在一座刚刚爬上来的沙丘上,惶恐无措。我不知道,在这样的时刻是立即逃命,还是原地不动?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那一条“蛇”, 已从沙堆中抬起头来,我才发现,那是一株干枯的芦苇。芦苇已经枯竭了,但骨节完整,颜色泛白,弯曲、纠结地躺卧在一片沙丘围拢的“湖底”。可以想见的是,这是一株曾经旺盛地存活在沙漠里的芦苇。
⑦一株死亡的芦苇,伏地而泣吗?我无法将它重新扶起来,只是站在沙丘上,为这一株在孤独中死去的芦苇, 默哀!然后,我环顾四野,再也没有找到另一株活着或者死亡的芦苇了。
⑧浩瀚无垠的沙漠深处,原来也是有生命的呢。那一抹绿色,是怎样穿越了死亡的天险;和几乎不可逾越的漫长的风沙,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独自生萌芽、生长,然后自行消亡的呢?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那一场遮天蔽日的风了。风,从远处带来了一粒芦苇的种子,随着沙尘一起轻轻地抛洒在沙丘上, 然后又是怎样的一场雨水,在一粒干渴的种子行将干瘪之前,骤然降临!这一场场生命的华典,从来都是在孤单中完成的吗?
⑨或者, 是一只还是一群迁徙远方的鸟,旅途中把这一粒孤单的种子,抛向了一片茫茫的沙海。
⑩而无论是一场风,还是一只的鸟的翅膀,我都愿意为这一株孤单的、在死亡中慢慢躺下的芦苇,表达一种生命的敬意。生命往复,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浩荡和无垠,在繁华的尽头,在荒凉的腹地,在大海般凝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我遇见了一种孤单,她的名字叫芦苇。
(选自《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写常见的芦苇,突出其柔美的特点,以及水对于芦苇生命的重要意义,引出下文叙写沙漠芦苇。
B. 文中画线句的“热泪”,既有对大漠深处孤独死去的芦苇的默哀,又有对浩瀚无垠的沙漠深处的生命的感动。
C. 作者写到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沙漠里的沙丘就像一片幻海,无边无际,让他们陷入了沉沉的大梦之中。
D. 作者设想荒漠里干枯芦苇的多种可能的来源,一是为了突出“芦苇”的来之不易,二也表露了见到芦苇的惊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将芦苇比作“纤弱女子”,与下文荒漠中那株芦苇形成鲜明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表现力。
B. 第⑥段通过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叙写了我的心理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芦苇的干枯特征。
C. 本文借物抒怀,通过描写孤单的芦苇,抒发对身处逆境却能活得精彩的赞颂,与《白杨礼赞》写法相似。
D. 文章选用“满含热泪”“惶恐无措”“心惊肉跳”等词语,表现作者看到沙漠芦苇后的复杂心理,感情十分强烈。
8.本文在写“芦苇”时,也用不少笔墨写“荒漠”,有何作用? (4分)
9.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孤单的芦苇”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3分)C (第二段,是沙丘陷入,而不是作者他们)
7.(3分)B(没有使用排比)
8.(4分)①写沙漠,交代芦苇的生长环境,突出其环境的恶劣;②作者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芦苇的坚韧顽强。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9.(6分)①“孤单的芦苇”是文本的核心意象;②全文围绕“芦苇”展开,从芦苇平常的姿态,到荒漠中那株干枯的芦苇,最后到写因芦苇产生的感想,内容紧凑集中;③结尾突出对“孤单的芦苇”的敬意,照应开头,点明题旨。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0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