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山图
肖复兴
去年年末整理书时,忽然哗啦啦坍塌下来一角,一本薄薄的小书,滚落在我的脚下,是《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弯腰拾起来,不禁责怪自己,忙乱之中,怎么把这本书也丢弃了呢?
书的译者是楼适夷先生,看书的后记,知道是他1976年4月到6月所译。他说:“1976年是怎样的年头,4月又是什么日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天快要亮的时候,夜照例是特别黑暗而寒冷的。”1976年,是“四人帮”被粉碎的年份。那一年,楼适夷先生71岁,从“五七干校”回家快三年了,①头上还戴着“帽子”,身上还背着“包袱”。而在当时,芥川的小说尚在“毒草”之列,楼适夷虽认定其是“鲜花”,却也悲观地认为“并不准备将来会有发表出版的日子”。这是这本书翻译的时代背景和私人语境,这本书由此而增加了厚度,超出了芥川小说本身。
楼适夷先生是翻译家,之所以当时选择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别有心意的。在后记中,他说芥川的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早翻译到我国的,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就翻译了《罗生门》,后来还想翻译芥川的作品,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如愿。楼适夷先生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重和承继。
在后记中,楼适夷先生又说,译稿“是用两张复写纸,复写出三张稿纸,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书的样子,请二三家人,和二三个不与我划清界限还有来往的友人,充当我的读者。”――这种深蓝色的复写纸,对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者而言,是很熟悉的,在没有复印机、电脑和社交软件的时代,我和不少写作者,害怕稿子寄失,都用过这样的复写纸复写稿件――于是,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图章,便是“二三书屋之印”,我们便也明白了,封面所印的这方印章的含义了。
芥川的小说,如今译本很多,这个译本,有如此多的元素在内,便不只属于芥川,也属于楼适夷先生和他所属的那个特殊的时代,便有了另一番价值和意味所在。
我是坐在天坛的藤萝架下看这本小书的。②初春中午的阳光,温煦暖人。这一天,我主要看其中的《秋山图》一篇。四十多年前读过,竟然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当时只顾看《竹林中》和《罗生门》,还有《地狱变》了,也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不认真,没有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缘故吧。这是一篇写清初大画家王时敏两次寻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秋山图》的故事。同样一幅《秋山图》,五十年之后,时代与人心的跌宕变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感觉,其亦真亦假,亦梦亦幻,扑朔迷离,以至让王时敏心中竟掠过“狐仙”的缥缈之感。
芥川的小说中,重写并改写历史故事,占有相当部分。这是他那一代日本小说家的创作传统。我们这样的传统似乎少了些,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后,曾有冯至、陈翔鹤等老作家写过一些这样的历史小说,之后似乎愈发少见。③那些热衷于宫斗或王朝更迭或让古人和历史改头换面以迎合今日的小说,不在此列。《秋山图》重写的是我国古代故事,但不是梦回前朝的旧小说。这篇小说写得干净利索,如同冰冷而嶙峋的骨架凛然;又情节步步紧逼,如同层层剥笋而百味次第逸出。
不知怎么搞的,放下书,忽然觉得这一篇《秋山图》的写作风格,和汪曾祺先生有点儿相似。汪先生也喜欢改写古代故事,比如《聊斋》,就曾乐此不疲地改写过多篇。改写古代画家的故事,汪先生也有过写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金冬心》。而且,汪先生和芥川都是取材于我国明清笔记,并非随心所欲另起炉灶的编造。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清初恽寿平的《瓯香馆记》;汪先生的《金冬心》取材于清晚期朱克敬的《雨窗消意录》。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和积累,这样的学养和笔,力。
这么一想,如果汪先生重写画家王时敏寻访画家黄公望的《秋山图》,这同样一段故事,不知会写成什么样。芥川写《秋山图》时29岁,正值青春,让汪先生晚年披挂上阵,老眼厌看往来路,流年暗换往来人之中,肯定,会和芥川不一样,会很有意思。
真的很想让汪先生和芥川比拼一下,让我大开眼界一番。不过,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汪先生已经故去二十五年,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篇短短的小说,竟然拔出萝卜带出泥,连带起三位作家,心头一时涌出莫名的感觉。想想,三位作家都已经仙逝。④楼适夷先生活到96岁,最为高寿;汪曾祺先生活到77岁;而芥川活得年头最短,只有35岁。命运跌宕,人生如梦,如那幅《秋山图》一般,如影如幻而幽深莫测。
合上这本《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日头已经偏移,阳光透过枝条清癃的藤萝架,在书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斑,跳动不已。
回到家,再翻书时,发现书中还夹有一小窄条薄薄的纸片,上面抄录一段话,字迹潦草,是我写的。照抄如下,也许,别有一番意思:
番茄起初生长在秘鲁和墨西哥森林中,被当成有毒的果子,叫“狼桃”,没人敢吃。十六世纪中叶,英国一公爵到南美游历,见后把它带回英国,作为稀有的礼品,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欧洲称之为“爱情的苹果”。十八世纪末,法国一位画家,冒中毒致死危险,亲口尝了两三个,觉得酸甜可口,番茄经他宣传而流传。明入我国,最早见于《群芳谱》一书,名“蕃柿”,供观赏。吃才有六十年左右的历史。
这一段是从哪里抄来的,又怎么夹进芥川这本小说中,我已经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关于番茄这样一段历史,还是挺有趣的。算一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抄录这一段,到今天,我们吃番茄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想当年鲁迅先生最早翻译芥川小说,到现在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再一算,芥川写《秋山图》是1921年12月,到现在也有一百年了。真是巧合。
怎么那么巧合呢?不知别人会怎么样,如果让我来重新改写《秋山图》,在结尾处,我要加上这样一段。芥川写《秋山图》;鲁迅翻译芥川;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的历史;一百年之后,这样巧合,在这本书中相遇了。尽管有点儿混搭,也许,有点儿意思呢,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特别交代了楼适夷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的时代背景,并非闲笔,表达了作者对他不凡的勇气和见识的赞赏。
B.《秋山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瓯香馆记》,写王时敏两次寻找名作《秋山图》的故事。
C.“我”相隔四十多年两次读文章《秋山图》的感受与王时敏相隔五十年两次寻找画作《秋山图》的感受相同,都充满梦幻。
D.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芥川写《秋山图》和鲁迅翻译芥川的作品都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的巧合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帽子”和“包袱”分别比喻罪名和精神负担,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B.句子②是环境描写,用温煦暖人的阳光渲染了“我”阅读《秋山图》的良好氛围。
C.句子③批评了那些创作极其不严肃而以戏说历史来迎合读者的历史小说。
D.句子④,作者因三位作家的寿命长短而感叹人生的变化莫测,而且非常感伤。
8.本文看似“散漫”,实则不“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认为,肖复兴的《秋山图》不仅回忆了往事,还含有丰富的思想意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答案:
6.C(“……感受相同,都充满梦幻”分析不当,原文是“四十多年前读过,竟然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也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不认真,没有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缘故吧……同样一幅《秋山图》,五十年之后,时代与人心的跌宕变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感觉,其亦真亦假,亦梦亦幻……”)
7.D(“而且非常感伤”不合文意,属于过度解读)
8.看似“散漫”:①取材自由,内容丰富,既写自己买书的经历,楼适夷翻译书的时代背景,又写自己阅读书籍的感受,读书时由《秋山图》触发的联想;②涉及的既有外国作家芥川,又有中国作家鲁迅和汪曾祺;既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翻译,又有番茄的发现与传播。(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实则不“散”:①线索贯穿全文。文章以《秋山图》为线索,写有关《秋山图》的创作、翻译与改写的故事。②主题集中。丰富的内容都围绕着文学与文化展开,表达了作者的思考。(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示例:①中外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番茄被带到英国,传入中国,鲁迅和楼适夷翻译芥川的小说,芥川《秋山图》重写的是我国古代故事,这些都是彼此文化交流的表现。②优秀的文化会超越时代而流传。芥川写《秋山图》和鲁迅翻译芥川的小说已有百年,楼适夷受鲁迅影响在1976年翻译芥川的小说,这些都经受了时代和历史的考验。③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魅力。《秋山图》的写作风格和汪曾祺先生有点儿相似,都取材于我国明清笔记,但都有创新。作者设想汪曾祺若写《秋山图》会和芥川不一样,会很有意思。(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