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山里的青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里的青年
梁晓声
①我已很久很久没到山里了。是的,太久了。
早年间我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时,连队便在山里。离开连队,不论朝任何方向步行十分钟,都可“登高眺远”一番。我们团不似松辽平原上的团,在那些团的那些连队,若置身户外,从早到晚想看不到地平线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我们连队那儿,想看到地平线也是不可能的。故山已很难引起我的好奇,②正如在江边河畔居住过多年的人,对于观赏江河风景也不至于太向往。
但我却在四十五年后第二次进入了山里――那山叫云丘山,离山西临汾市不远。我与王山同志前去参加第三届“大河文化国际论坛”。会址在云丘山内。如今山路状况都良好,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确乎等于进山“里”了。那地方已打造成临汾的一处旅游景区,与会者吃住在山里,都成了休想看到地平线的人――然而重温这样的日子,竟给我带来了大出所料的新鲜感。在云丘山看山,峰岭近若咫尺。在北大荒不能说是“看”山,确切的说法应是“望”山;与山的距离是“望山跑死马”那种遥远距离。
但使我感慨万千的,首先是旅游带给中国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变化。寻思寻思吧,某些山区农村,那里的山民在山路尚未修通的年月,出一次山是多么不易啊!山里可撒种的土地又少得可怜,山民们的生活状况便也可怜。据陪同我们的青年导游讲……当年某些山里之乡的乡长,接到通知须到县里去开次会,翻身上马之前,鞍上必挂一小袋干粮,起码得够吃两顿的。通常是一早出发,天黑前能到县里就算顺利了。
他说他父亲也曾是山村农民。而我眼前那曾经的山农的儿子却已是临汾的著名导游了,获过全国金牌导游奖。
那日,在他的陪同下,我们边听边看,上上下下地行走于各景点,兴致盎然。
王山问他当导游的主要心得是什么。“也是金山银山呗。这句话使中国农民,特别是祖祖辈辈深居大山腹地的山民及儿女,深受旅游业方兴未艾福祉的泽慧,我们这里成子世外桃源了!”不愧是金牌导游,一番话句句在理。
斯时我们走到了一处有舞台的地方,台上正演出节目,演员以男女青年为主,各类“响器”吹得激荡人心。
王山问请他们演出一场多少钱。
导游笑着说:“不是外请的,台上个个是村里人。他们喜欢文艺,自发组成了演出队。平时有基本工资,旅游旺季有奖金。收入固然不如在外地打工高,但毕竟是在家附近就把钱挣了。而他们的家,原本散居各处,如今建成了新村,集中住到一起了。”
离开有舞台的景点后,导游问我们想不想吃碗豆花。我们说:“想。”卖豆花的小院干净整洁,出屋迎我们的是位姑娘。我问她生意如何。她笑道:“反正我自己知足就是了。”看她样子,是真知足。
③导游便又请我们随其去见一个他所“是假”的人。一处山坡平场上有两间仿古砖房。我先被门两旁的对联吸引了。
其联是: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我不由自主地说:“此处有高人,下联尤佳。”正说着,一儒雅青年自屋内出,眉舒日朗,气质沉稳。导游介绍是他学兄。
王山遂问对联可是学兄所写。那学兄坦言:“我可写不出来。毛笔字没有那么好,也没那等境界,正在修炼,是我俩的小学校长写的。”
他们介绍说,山村小学再无存在的必要,自然消失了。如今的山民家家有车,都将儿女送往县里的中小学做寄宿生了。而他俩的恩师也已退休,发挥余热,承担起了彰显景区各处文化内涵的义务,被人尊为景区的“文化提升人”。
学兄说:“我俩恩师病了,我得接他班,也愿意接他班。我这里是儿童手工体验中心,我喜欢教孩子们做各种手工。也喜欢像我恩师那样,到处走走,观察,思考,看哪里还有扩大景区的空间,哪处景点还有提升文化品质的必要,也能使大家的收入再多一些……”
④那么沉静的青年,那么年轻的青年,连说话的语调也很沉静,像思想者在口述思想。导游则攥着他学兄的手说:“景区管理部门已经聘我学兄为智囊团成员了。”他油然表现出对他学兄的敬意。
在下山路上,我仍品味那副对联,对王山悄语:“可惜横批俗套了,‘吉祥如意’四字破坏禅境了。”王山却说:“我觉得连横批也好,对于当地人,岁岁平安即吉祥,此心安处即如意,另有禅意在其中。”
回到住处,一夜难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我”在当知青时所在连队四面皆山的地理特点,表明了山已很难引起“我”好奇的原因。
B.文章先抑后扬,先写山已很难引起“我”的好奇,但没想,第二次进入山里却给“我”带来了大出所料的新鲜感。
C.对联“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体现了山村的环境幽静,但“我”认为其横批太过俗套,也不认可同伴的解说。
D.文章通过叙述山区农村青年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之事,展现了山区农村的新变化,也表现了“我”的欣喜之情。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很久很久”运用叠词,表明时间长,这句也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运用类比手法说明“我”对山已无兴趣,与下文云丘山给“我”的感受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羡佩”突显了学兄在青年导游心中的分量,体现了青年导游对学兄的敬意。
D.句子④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我们这一行人及青年导游对学兄的印象。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探究文章结尾“我”“一夜难眠”的原因。(6分)
 
答案: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但‘我’认为其横批太过俗套,也不认可同伴的解说”分析有误,从结尾可看出“我”对朋友的话很有感触,“我”应该是认可同伴的解说的。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体现了我们这一行人及青年导游对学兄的印象”分析有误,这只是“我”对学兄的印象,并不是“我们这一行人及青年导游”对学兄的印象。

8.①描述了山区以前交通不便,人们出行艰难,生活环境恶劣的状态。引出下文对今日山区农村兴旺的叙写。②与下文的今日山区农村兴旺情形做对比,有力揭示了如今山区农村的巨大变化。③表达作者对年轻人改善山区交通和生存环境做出的努力的欣喜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回答作用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所以答案也要有对内容的简要分析。

9.①如今山区农村的巨大变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让“我”难眠。②山区农村的人们岁岁平安,心安如意的生活让“我”激动、兴奋,让“我”难眠。③山区农村青年人传承恩师精神,服务家乡的精神让“我”赞赏、钦佩,让“我”难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内涵的能力。“一夜难眠”跟“我”白天的经历有关,所以要结合白天的经历,即上文内容来分析。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