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奥康纳《醉汉》阅读练习及答案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醉汉
[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
斜坡巷的杜利先生死了,这对我爸爸是个可怕的打击。论社会地位,杜利先生要比我们高出十万八千丈,但从来不摆臭架子。他是个知识分子,最喜欢的就是聊天,他夜夜从街那边走到我们家来,对我父亲大谈新闻背后的新闻。①
爸爸总是惊讶地倾听,不时也说几句引他往下讲。爸爸还会得意扬扬地插上这么一句,满面生辉地问我母亲:“你知道杜利先生要告诉我什么事吗?”
直到我亲眼看见杜利先生穿着褐色的寿衣躺在那里,我还是不能把噩耗当真。可是爸爸却很难过,这既因为杜利先生与他年龄相仿,也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没人会把市政当局肮脏的内幕新闻告诉他了。在布拉尼巷,我爸爸只是个干力气活的。就连沙利文木匠,也自认比爸爸高出一头。    
爸爸有个大毛病――酗酒。他可以强忍住,几个月甚至几年,滴酒不沾。他讥笑那些酒鬼笨蛋,一星期一星期把挣来的血汗钱送进酒店老板的腰包;有时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还拿出纸笔,精确地计算一番,看看当一个禁酒主义者每周能省下多少钱。由于天性乐观,有时他还会把可能的寿命也计算在内,得出的总数叫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
我似乎只知道,这是个不祥之兆,说明他心里的骄傲情绪已经膨胀,迟早这种情绪会膨胀到非要发泄不可的地步。于是乎他就来上一杯,可这一来就糟了。第一杯刚下肚,他就意识到自己当了傻瓜,要用第二杯来洗刷这耻辱的记忆,没用,又干上第三杯……最后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醉得踉踉跄跄的了。正如劝人为善的印刷品上所说,从此开始了“醉汉发展过程”。第二天他总是头晕得没法上工,只好让妈妈去替他请假。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他会又变得可怜、粗野、沮丧。他一旦喝开了头,就会一个劲喝下去,直到连厨房里那座时钟也喝光。妈妈和我太熟悉这一切了,所以对所有能使他酗酒的危险机会都怕得要命。葬礼,也是这种机会之一。
在爸爸看来,杜利先生的葬礼够气派的。我们还没出发,他已经把一切都调查得一清二楚了。
“五辆马车!”他报道说,“五辆马车,十六辆篷车!一位市府参事,两名地方议员,还有不计其数的教士。自从酒店老板威利・麦克死后,我还没见过谁的葬礼有这种排场。”
爸爸快步朝前走,兴奋得像个小孩,周围的一切都叫他感兴趣。最危险的信号全出现了:阳光灿烂的天气,气派十足的葬礼,僧俗两方面的大人物。这一切都在挑逗、刺激,让父亲暴露出天性中虚荣、轻浮的一面。②
眼看他的老友被送进墓穴,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类似欢愉的感觉,有种尽了义务的轻松感,而且也不无庆幸,不管以后在漫长的夏日黄昏,他会如何强烈怀念可怜的杜利先生。
掘墓人才刚向穴里撒下第一锹土。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
爸爸要了一瓶柠檬水和两品脱啤酒。我口很渴,一下就喝光了我的那份。爸爸可不像我,他几个月没喝过酒了,眼下可要慢慢地仔细地享受这无穷无尽的乐趣。他掏出烟斗,吹气通了通,装上烟丝,噼噼啪啪地划了几声火柴来点烟,他拼命吸着,眼珠都凸出来了。然后,他不慌不忙地转过身,背朝酒柜,一只胳膊肘支在柜台上,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背后还有酒。    
我的口还是渴。我发觉只要踮起脚尖,就够得着爸爸的酒杯。一个念头在我脑里一闪:试试杯里东西是啥滋味可是怪有趣的。等我把一杯全喝完,我发觉要把酒杯放回原处很困难,柜台像长高了不少。
爸爸向后伸手去拿酒杯,他打住了,先瞧瞧杯子,又望望周围的人。“喂,”听他声音还挺和气,他还当是别人和他恶作剧呢,“谁干的好事?”
谁也没吭声,“你没事吧,拉里?”他大惊失色。
我要呕吐了,门口对面有堵攀满常青藤的墙,阳光正照在它上面。我拔腿就朝外冲。我的动机本来很好,可动作却过火了,因为我一扑,和墙壁撞了个正着,我心想,它该让我撞得够疼的了。
在我呕吐的时候,爸爸小心翼翼地扶住我。“好孩子!”他鼓励道,“吐了就舒服了。”
天啊,我可不舒服,怎么也谈不上舒服。我一点也不顾他的面子,哇哇大哭起来,他领我回到店里。
“老天爷啊!”一个女人呻吟般叫道,怜悯地望着我,“这德行,配做父亲么?”
“米克,”掌柜的慌张地说,“这里可不是孩子待的地方。趁警察没发现,你最好赶快带他回家去吧。”
“仁慈的天父啊!”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他翻眼看天,无声地击掌,只有在六神无主的时候,他才有这副模样。“我倒了什么霉哟!他妈会怎么说啊?……”
爸爸垂头丧气地说:“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他恐吓我。“给,”他从胸袋掏出一根干净手帕,“按住你的眉棱。”
我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就像在风头浪尖上颠簸一样。爸爸又抽抽噎噎的了。
“全能的上帝啊!全街人都出来了!我怎么老是这么倒霉!你就不能走好些吗?”
我走不好。但我看得一清二楚。布拉尼巷的老女人张开嘴巴观看眼前的怪事:一位毫无醉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眉棱上开了道口子的、醉醺醺的小男孩回家。爸爸左右为难,一方面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快些让我藏进家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必要解释一番,申明不是他的过错。
“我们快到家了。让我抱你走吧。”他说。    
“上帝呀,”我蛮横地说,“回家干什么?你他妈的就不能别管我?”
不知道为什么,对面街上那群老太婆觉得这很逗趣,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你们笑谁?”我吆喝,朝她们攥拳头,“再不让开我就打肿你们的脸,叫你们笑笑自个儿。”她们却觉得更好笑了。
我咒骂,咆哮。爸爸抓住我的手臂,抱着我就走。女人们的尖笑气得我发狂,爸爸的威胁气得我发疯。我拼命想站定不动,但力气小,哪里拗得过他,只好扭过头来朝那帮女人瞪眼睛。
“小心些,不然回头我叫你们知道我的厉害!”我叫骂道,“我要教训教训你们,叫你们懂得给体面人让路。”③
“马上全街人都传遍了,”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不干了,再也不干了,哪怕能活一千岁我也不干了!”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后就老老实实提着饭盒上工去了。他一走,妈妈就扑到我床边吻我。好像这全是我的功劳。她还要替我请假,等到我眼睛好些了才上学。

“我的小勇士!”她的眼睛发亮,是上帝让你去的。你是他的守护天使。”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父亲,爱慕虚荣,缺乏责任心,经常酗酒,被儿子的醉酒举止弄得颜面丢尽,气急败坏,是一个活脱脱的“窘父”形象。
B.大量的对话,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醉酒之时父子对峙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C.作者有意安排拉里的父亲经历了期盼-兴奋-失望-沮丧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替代“醉鬼的历程”,把一个成人描写成一个幼稚的孩童。
D.在这个滑稽故事里,人物的位置颠倒了。这种颠倒贯穿整个故事,是小说幽默风格的最大来源。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喜欢与杜利先生聊天,不仅因为他能带来鲜为人知的新闻,更是因为和杜利先生聊天能让自己感觉被尊重。
B.“欢愉的感觉”和“尽了义务的轻松感”都在强调父亲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喝酒,也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单纯与乐观,这大大冲淡了小说的批判意味。    
C.“我”在街上醉酒撒泼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副酒鬼的样子,这让父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羞愧难当,打算以后不再喝酒。
D.拉里的淘气被曲解为神的安排,醉醺醺出丑的他,在母亲眼里却成了引导意志薄弱的父亲走正道的“守护天使”,成了小“男子汉”,因为让母亲少跑了一次常上的当铺。
8.小说以“我”的口吻讲故事有什么效果?(4分)
9.小说中的反差手法常常能够制造戏剧性或者幽默的效果,请探究本文的反差体现在何处。(6分)

 

 

答案:

6.A[解析]“缺乏责任心”和“气急败坏”有点偏颇,父亲确实有酗酒的大毛病,一旦喝醉就无法上工,成为一个可怜又粗野的酒鬼。但是在清醒状态下,他会努力压制自己爱喝酒的天性,努力计算节省开支。当儿子喝醉让自己颜面尽失的时候,也没有气急败坏,而是一副抽抽噎噎的既可怜又可笑的模样。
7.C[解析]父亲羞愧难当是因为“我”让他在人前颜面尽失;文中并未交代“再也不干了”是父亲打算不再喝酒还是不再带我出门。
8.①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便于抒发“我”对父亲的感受;同时更具真实感。②儿童视角,天真烂漫,具有童趣。比如父亲去往酒店蹦蹦跳跳,像跳草墩的羊。(评分标准:每点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9.①氛围的反差,文章开头记叙杜利先生的死亡,氛围低沉;之后轻松。②人物性格的反差。父亲天真单纯如孩童,儿子却表现得成熟懂事,知道何时该提醒父亲回家,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牵制了父亲。③人物行为的反差。喝醉酒的是儿子,清醒的是父亲;一路狂放的是儿子,抽抽噎噎的是父亲。(评分标准: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9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