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父亲的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字
包利民
①看过父亲的字的人都很惊叹,无论是硬笔还是毛笔,父亲都写得极好,特别是行书,自成一家。在乡下生活的时候,每到快过年了,村里许多人家都会拿着裁好的红纸,来求父亲写对联,父亲也从不拒绝。
②少年时代的我很叛逆,总是和父亲对着干。我并不以父亲的字为荣,甚至心里还很不在意,别人夸奖父亲的字时,我会有轻微的嫉妒。不服气,却又知道自己的字不好,便自己琢磨着练,也不向谁学,更不参照字帖。想着,父亲自己可以练好,我也可以。只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练得杂乱了,每种字体都没有下深功夫,不像父亲只写行书,专攻一体。便也不再和父亲比了,我也长大了,书法也扔了,有时偶尔看到父亲的字,心底就会掠过一种异样的情绪。
③父亲是很外向的人,口才极好,办事能力也强,而且能喝酒。那些年他在一个工厂当厂长,每天忙忙碌碌,回来后便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一些厂里的事。我很不愿意听,并把那份不情愿写在脸上。渐渐地,父亲回来就很少说那些事,甚至很少说话,只是吃饭的时候自斟自饮。喝了酒后,父亲有时会借着酒劲儿写一些字,我也曾偷看过几次,那些字如舞者般,在酒精的作用下越发灵动。可我从来没有称赞过父亲,还往往装作毫不在意。
④有一次,父亲下班回来,拿了一些很大的纸,我以为他又要写什么书法作品。没想到父亲竟然对我说:“我看你这几年隶书写得不错,帮我写几个大字!”我一时有些受宠若惊,便很认真地写,父亲竟很满意。也不知父亲用这些字干什么,当时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想着父亲也有不能的时候。只是没过几天就烦了,当父亲又一次拿回一些大纸来,再次让我帮着写大字的时候,我竟是感到没来由的烦躁,便很没好气地说自己没时间。父亲听了默然,转身走了。我忽然就很内疚,可是依然没有叫住父亲。想着父亲一定是生气了,可是第二天晚上,父亲却很高兴地对我说:“昨天我自己试着写了一下,也写出来了,看着还不错!”好像早就忘了昨天那回事。
⑤过了好多好多年,回想起这件事,我的负疚之情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虽然我知道父亲早已忘了此事,父亲当年也并没有生气,可是,我知道,在当初我没好气地拒绝父亲的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是伤心的。
⑥而好多好多年以后,父亲老了,每天都会去公园里,和一些老伙伴们闲谈几句。父亲基本上是主讲,为此,每天出门前,他都要做足功课。每次回来,父亲都很高兴,和母亲讲在外面发生的事,知道我不愿意听,我在的时候,就闭口不言了。我很难过,父亲依然记得我少年时的态度,想想少年时的行为,真是悔恨交集。有时我会凑过去听听,父亲也不停止讲,他脸上笑着,我心里也就会好受许多。
⑦那时父亲一直在写日记,几乎每天都写,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会翻看一下,满纸的龙飞凤舞,只觉得父亲的行书在向着草书的方向转变,字的力道也大不如前了。
⑧没过几年,父亲便得了脑梗,行动一下子不方便了,不能喝酒了,也不能出去和老伙伴们聊天了。父亲沉默了,在家里也不怎么讲话了,只是偶尔和母亲回忆一下以前的岁月。可能是回忆得多了,便想写出来,于是父亲开始写回忆录。我看过父亲写的,从儿童时期写起,那么多的情节,那么多的细节,都记得极其清楚,读来很是感慨。只是,父亲只写到少年时代就不再写了。问他,他说回忆那些和他的母亲的往事,心里很难过,难过到不能自抑,就停了笔,那似乎是父亲最后的字迹了。因为后来父亲病情加重,就更不方便也没有心情写字了。
⑨二舅去世时,母亲回老家参加葬礼。那几天,每天夜里我都陪着父亲睡,照顾他夜里喝水上厕所,躺在父亲身边,便觉得像是回到了童年。父亲起得早,天还没怎么亮就醒了。我便起来,伺候父亲穿衣、洗漱,然后扶着父亲坐在大椅子上。父亲就开始给我讲许多的往事,讲我所不知道的那些事情,我坐在他对面,很专注地听。想来,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只有那短短的几天,我听父亲讲得最多。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天,我才略微伺候了一下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
⑩不到半年的时间,父亲就走了,走得很匆忙。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会翻出父亲以前写的日记和回忆录看看,就像那些时光从未走远,可是放下日记本,又会觉得离那些时光,离父亲,更远了,比回忆还远,比梦还远。
(摘自网络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拒绝再为父亲写字后很快意识到错误,但并没叫住父亲,是我的烦躁与自大使然。
B.本文双线并行,明线是儿子对父亲感情的变化,暗线是“父亲的字”,故事感人至深。
C.病后的父亲开始写回忆录,但只写到少年时代,因为后来他的病情加重,不方便写字。
D.本文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我”隐密的内心,反映对父亲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心路历程。
17.从我的少年时代到父亲去世,“我”对父亲的情感依次有什么变化?请结合全文概括。
18.根据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或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那些字如舞者般,在酒精的作用下越发灵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我才略微伺候了一下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9.作者在文末说“那些时光从未走远”,又说“离那些时光,离父亲,更远了,比回忆还远,比梦还远”,这种矛盾包含了什么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6.D 17.①少年时代别人夸父亲的字,我轻微嫉妒;②父亲酒后字体灵动,我从不称赞却装作不在意;③父亲找我写字,我觉得优于父亲而略有得意;④父亲再找我写字,我觉得烦躁而后产生内疚;⑤父亲与母亲絮叨时看我在就闭口不言,我难过悔恨; ⑥翻看父亲的回忆录,往事被清楚记下,我充满感慨; ⑦我伺候父亲短短几天,感到内疚和遗憾;⑧父亲走后我翻看日记和回忆录,充满思念和疼痛。    18.(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字”比作“舞者”,写出了父亲的字飘逸富有神采的特点,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2)“一下”写出“我”伺候父亲时间之短,“一辈子”体现父亲为我们操劳时间之长,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付出之多和我的尽孝之少,表达我无限的感恩与愧疚。 19.①“从未走远”与“比梦还远”两者意义的反差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从少年到中年我对父亲的情感是从偏执到反省、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这也正是许多人对父亲情感的发育过程,各阶段不同的情感在父亲离开后汇集成对我对父亲亦近亦远的思念之情。②“那些时光从未走远”,是因为在父亲的日记和回忆录中记录着父亲的往事,通过翻看它们让我对往事历历在目、父亲音容宛在,强烈思念父亲之下我难以释怀,所以觉得父亲“从未走远”。③当放下手中的文字记录,日记和回忆录里的时光随着父亲的去世越发久远,被记录的往事便恍如隔世、依稀模糊,我心中难免怅然若失感慨岁月,物是人非之感变得遥远而渺茫,所以说“比回忆还远,比梦还远”。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8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