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跟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洛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
“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蹑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呼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那个女人注意地谛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大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超然客公众号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节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
【注】本文讲述了一位母亲,在一个闷热的夏日下午,穿着黑色丧服带着女儿坐火车去一座陌生小镇的教堂公墓,祭奠上周因被视作小偷而遭枪杀的儿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表面平静,面对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内心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B.神父本来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属的,但面对眼前的母女俩,神父还是逐渐改变了看法。
C.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文中贫穷、愚昧、麻木的“小镇”只是散布在原野上无数普通小镇的一个缩影,管理上几近瘫痪状态。
7.下列对小说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母女直接走向墓地为结尾更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从容坦然,表现出其强忍着丧子的巨大悲痛,直面人生超常的勇气。
B.大人和孩子都聚集在街上,等着看这位母亲的笑话。此处作者用克制的笔调,表达了对卡洛斯・森特诺母子遭遇的深切同情。
C.《礼拜二午睡时刻》与《百年孤独》都以哥伦比亚为背景,作者都力图写出人们内心麻木昏昧并为民族寻找出路。
D.《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人物除儿子和杀人者外都没名字,这个小镇与其他小镇也无区别,这是作者特意模糊的表达,其深层用意是证明看客的特殊性。
8.在一次小说阅读体验分享会上,王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祭奠”,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母亲形象”“悲悯情怀”“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6分)
答案:
6.选C。【解析】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表述错误,节选部分第二段的相关叙述为“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这种叙事方式属于插叙,选项分析错误。
7.选D。【解析】深层用意是证明看客的普遍性。
8.【解析】示例一:不支持。①“礼拜二”和“午睡时刻”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礼拜二午睡时刻”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是人性;③从小说要表达的主旨来看,“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强烈对比,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示例二:支持。①情节上:故事的主线是母亲去祭奠儿子,小说都是围绕祭奠展开。②人物上:在母亲去祭奠儿子的过程中,母亲的形象得以凸显。③主旨上:母亲去祭奠儿子,得以和神父交谈,神父态度的转变,显示出作者的悲悯情怀。(以上两种态度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给满分。不吝惜给满分)超然客公众号
9.【解析】示例一:“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个慈爱、坚强、自尊、坚忍,有抗争精神的伟大女性。①慈爱:对儿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②自尊:不被贫穷所打垮,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击倒。③坚忍:面对贫穷和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④抗争精神:当众人围观的时候,她“夺”过鲜花,走向大街,显示出无所畏惧的母爱和对冷漠的人们的有力抗争。示例二:“悲悯情怀”:①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对世间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②神父由起先的不关心、冷漠、而后变为不安、愧疚,最后变为感慨、同情。③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藩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示例三:“零度写作”:①在人称视角上,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母亲的和神父的动作、语言,展现其心理。②在语言(叙述腔调上)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克制、平实地叙述。③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在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主旨,没有结论式的评价,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④在情节安排上,叙述过程克制审慎,开放式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多种想象的可能。(以上角度的分析都是每点两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不吝惜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