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上学路
沈从文
①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
③
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犯人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从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
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
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
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
④
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材料二:
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真无办法。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言语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
(摘自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上学路上所见到的都是跟自己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吃、用、喝方面的场景。
B.皮靴店里大胖子皮匠总腆出“上面有一撮毛”的大而黑的肚皮,这让人忍俊不禁。
C.虽然作者觉得因涨水而漂来上游的东西很热闹,但隐约让人感受到大水的无情。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读者可以发现,沈从文在有意识地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点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上学路上的景物。
B.句子②从外貌、动作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两代苗人的生活,画面温馨甜美。
C.句子③中“常常停顿下来”“看”“一站许久”一连串动作,体现儿童的好奇心。
D.句子④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干鱼同酸菜”的诱人可口。
8.作者通过观看“杀牛”“打铁”“雨后捞东西”的场景明白了哪些“事情”?请梳理概括。(4分)
9.材料二说“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都是跟自己日常生活直接相关”错,有的不是跟“自己”“直接”相关。)
7.(3分)D(“比喻修辞”错,是比拟。)
8.(4分) ①有生命的动物值得怜惜,②凡事多看多做就会熟悉;③生活中充满趣味。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4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9.(6分)①结构松散:本文不像一般的散文有特定的线索,而是行文散漫率性;②语言朴实:本文语言不像一般散文一样典雅庄重,而是洋溢着地方特色和儿童的活泼浪漫;③主旨浅近:本文主题不像一般散文一样深刻,而是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体悟日常。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6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