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起承转伏败北记
林语堂
我虽不信耶稣,却守圣诞,即俗所谓外国冬至。几日来因为圣诞节到,加倍闹忙,所以《中国评论报・小评论》的稿始终未写,取稿的人却于二十分钟内要来。正在赶稿之时,知道有文章要写。却不知如何下笔,忽然门外铃响。看了片子,是个陌生客。这倒叫我为难,①因为如果是熟客,我可以恭祝他圣诞一下,再请他滚蛋。不过来客情形又似十分重要。所以我叫听差先告诉来人,我此刻甚忙,不过如有要事,不妨进来坐谈几分钟。他说事情非常紧要,由是进来了。
这位先生,穿得很整齐,举止也很风雅。其实看他聚珍版仿宋的名片,也就知道他是个学界中人。他的颡额很高,很像一位文人学者,但是嘴巴尖小,而且眼睛渺细,看来不甚叫人喜欢。他手里拿着一个纸包。②我已经对他不怀好意了。
我们开始寒暄,他久仰我的’大名”,而且也曾拜读过我的“大作”。
“浅薄得很。先生不要见笑,”我照例恭恭敬敬地回答。但是这句话刚出口,我登时就觉不我得了一种感觉,我们还得互相回敬十五分钟,大绕大弯,才有言归正传的希望。
老实说,我会客的经验十分丰富。大概来客越知书识礼,互相回敬的寒暄语及大绕大弯的话头越多。谁也知道,见生客是不好冒冒昧昧,像洋鬼予“此来为某事”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开题,便不风雅了。凡读书人初次相会,必有读书人的身份,把做八股的工夫,或是桐城起承转伏的义法拿出来。这样谈话起来,叫作话里有文章,文章不但应有风格,而且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一)谈寒暄,评气候;(二)叙往事,追旧谊;(三)谈时事,发感慨;(四)所要奉托之“小事”。凡读书人,绝不肯从第四段讲起,必须运用章法,有伏,有承,气势既壮,然后陡然收笔,于实为德便之下,兀然而止。这四段若用图画分类法,亦可分为(一)气象学,(二)史学,(三)政治,(四)经济。第一段之作用在于“坐稳”,符于来则安之之义。“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天天气哈哈哈”属于此段。第二段便是叙旧,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感情既治,声势斯壮,故接着便是谈时事,发感慨。这第三段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等等。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及感情既洽,声势又壮,陡然下笔之机已到,拿起帽子,兀而来转入第四段: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XX大学校长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总结全文。
这冬至之晨,我神经聪敏,知道又要恭聆四段法的文章了。我们仍旧从气象学谈起。
十二宫星宿已经算过,某先生偶然轻快地提起傅君来。傅君是北大的高材生。我明白,他在叙旧,已经在第二段。我们的感情,果然融洽起来了。
自第二段至第三段之转入,是非常自然。
傅君,蜀人也。你瞧,四川不是正在有叔侄大义灭亲的厮杀一场吗,某先生说四川很不幸。他说看见我编辑的《论语》半月刊,知道四川“民国”以来共有四百七十七次的内战。我自然无异辞,不过心里想“中国人的时间实在太充裕了”,评论报的佣人就要来取稿了。③所以也不大再愿意领略他的章法,而愿意帮他结束第三段。
“先生今日来访,不知有何要事?”
不过一点小小的事。”他说,打开他的纸包。“听说先生与某杂志主编胡先生是戚属,可否烦先生将此稿转交胡先生。”
“我与胡先生并非戚属,而且某杂志之名,也没听见过。”我口不由心狂妄地回答,言下觉得颜有孔子所言“中士杀人用语言”之慨叹。这时剧情非常紧张。因为这样猛然一来,不但出了我自己意料之外,连这位先生也愕然。我们俩都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我们深深惋惜,这样用半个钟点工夫做起承转伏正要入题的好文章,④因为我狂妄,弄得毫无收场,我的罪过真不在魏延蹋倒七星灯之下了。此时我们俩都觉得人生若梦!因为我知道我已白白地糟蹋我最宝贵的冬至之晨,而他也感觉白白地糟蹋他气象天文史学政治的学识。
(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 30年代出现了不少的小品文利物。不过,多少有点可惜的是,林语堂办《人间世》的中心命意,最后仍落实在“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上,与鲁迅指明的“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主张大相易趣,倒是与鲁迅所谓“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亦步亦趋。
(摘编自吴晓东《林语堂的小品文运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为报社赶稿,且取稿的人即将到来的紧张状况,为后文作者急于结束与来访者的交谈以便完成稿件做铺垫。
B.文章以亲切闲适的笔调叙述与来客寒暄的过程,或概述寒暄的内容,或叙述自己的感受,四个阶段起止分明。
C.“我与胡先生并非戚属,而且某杂志之名,也没听见过。”这一打破传统社交规矩的回答使得访客惊愕,展示出作者的直率。
D.文章在“此时我们俩都觉得人生若梦”的感慨中结束,表明双方都已觉悟,人生苦短,务实为要,容不得虚与委蛇。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作者将“恭祝他圣诞一下”和“再请他滚蛋’放在一起形成了反差,加之“诞”与“蛋”同音字的运用,产生了幽默风趣之感。
B.②句中,“不怀好意”是反语,表示并不反感来客,如同《荷花淀》里水生说女人们是“一群落后分子”一样,都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
C.③句中,“不大再愿意领略”表示作者讨厌来客按套路进行的“寒暄”;“愿意帮他”则用委婉的说法表示要采取行动赶快结束这样的“寒暄”。
D.①句中,作者自认“狂妄”和“罪过”,故意混淆词语的感情色彩,夸大自己说的话给来客造成的不利影响,增强语言的趣性和幽默感。
8.文章写到刚开始寒暄之后,紧接着插入“我会客的经验十分丰富”一段文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5分)
9.请结合文本二中的相关论述,以《记念刘和珍君》和文本一为例,从选材、立意、语言三个方面人手,比较鲁迅和林语堂两人散文的差异。(6分)
答案:
6.【答案】D(3分)
【解析】D项,“此时我们俩都觉得人生若梦”是调侃之语,不是感慨之语,更不表明觉悟。“人生若梦”大词小用,精心设计之作竟如此收场,大有失落感,而无觉醒之意。
7.【答案】B(3分)
【解析】B项,“不怀好意”不是反语,而是大词小用,作者故意将“不怀好意”降意为心生警惕,表示对来客程式化的“寒喧”已有防范;水生说女人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并不是反语。
8.【答案】①是上文“我登时就觉不妙”的自然延伸,回忆以往的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担心;
②提及自己的会客经验,为下文对访客行为的解读、评论等做铺垫;
③顺叙中有插叙,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④作者以轻松的口吻谈论会客经验,使文章在紧张中增添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具体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担心”即可得2分;(2)第二条答出“为下文对访客行为的解读、评论等做铺垫”即可得2分;
(3)第三条答出“插叙”即可得1分,答出“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或“结构更显紧凑”即可得1分;
(4)第四条答出“增添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即可得2分;
(5)每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5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可从内容、主题和行文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容看,借待客经验回答上文“担忧”是原因,同时又借以往的经验引出对寒暄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从主题表达看,这段文字所述为普遍情况,下文所写为特例,突出人物形象的普遍性。从行文结构看,整体上为顺叙,插入回忆,行文有变化,结构更紧凑。
9.【答案】①从选材上看,前者以“三一八”惨案中被害青年刘和珍为题材,可见鲁迅的散文关注时代风云;后者以来访客人无聊的谈话为题材,可见林语堂的散文选材琐碎,脱离时代,以自我为中心;
②从立意上看,前者控诉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流言,赞颂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是文学革命,更是思想革命;后者讽刺读书人会客寒暄的“学问”,以闲适为格调,追求风雅趣味,是一种人生的“小摆设”;
③从语言来看,前者语言犀利,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后者则语言幽默,颇有情趣。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关注时代风云”即可得1分,答出“选材琐碎,脱离时代,以自我为中心”即可得1分;
(2)第二条答出“文学革命”或者“思想革命”即可得1分,答出“以闲适为格调”“追求风雅趣味”或者“是一种人生的“小摆设””即可得1分;
(3)第三条答出“语言犀利”即可得1分,答出“语言幽默”即可得1分;
(4)每条中,若只写结论而没有具体的分析内容,不得分。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分别概述两文的选材、立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因为《记念刘和珍君》是已学课文,概述只需回忆即可,而文本一是重点要考查的文章,需要深入阅读,准确把握文本。本题答案落在比较两人散文的差异上,需要继续概括,题干指明参考文本二,故可围绕“挣扎和战斗”“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与“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雍容,漂亮,缜密”“小摆设”等语进行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