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河西》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西 贾平凹    
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赖,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

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②
山岭便变形变态,峁,梁,崖,岫,壑洼,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
当太阳把一个大圆停在天边,欲去却还未去,那整个沙原、寂山就被腐蚀了一层锈红。一切都是无言的,骆驼默默行走,沙鼠悄悄扒洞,苍蝇也丧失了嗡嗡的功能,于无声处去舔血。沙蒿,红沙菜,金刚草,那裹在一片尖刺中的一颗一颗沙粒般的叶子。一群羊从远远的地方拥过来,散着一个扇形,牧羊人就在扇后。其实,最孤独的是牧羊人了,他已经坐在一个沙包上,沉寂得像一尊雕塑了。他的肤色赤黑得像发着油腻的石头,眼睛却老睁不大,深深地陷进去,正看着一只马蛇子翘着长长的尾巴,影子一般地在卵石和蓬草里窜行。
倏忽风就起身了,再就吹一片云来,才一出现,大颗大颗的冰雹夹杂在雨点里就下来了。流沙在瞬息中或聚或散,骆驼草却巩固了地盘,碗大的一个丘包,像是一个一个偌大的蘑菇,又像是一些分布均匀的铆钉,因为是有了它们,这荒漠的地表才没有被揭了去吗?生命的坚强,启示了电线杆的忠诚;它们说尽了人的话语,却没一句是它们的,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始终在列队站着。③
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驼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这里曾经是唐朝花雨丝绸之通道吗?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战场吗?眼前只是白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里是一幕放慢了的镜头,那一个世纪如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的音乐啊!
这个时候,一辆列车从地平线上开来,看上去只能算是蠕蠕爬动。一天一趟的火车,带来了运动,也将生命的活力同时注射在他们的身上了吗?脸上都是笑笑的。列车走过了,轰轰的钢铁的震响慢慢消失,留下的又是那万籁的一个静,又是那屋后一排七棵用食水浇灌起来的白杨。还有一柱直直的孤烟:他们该吃晚饭了。列车继续往前走,车上坐满了西行的旅客,他们兴致特别高,一边吃着从沿途车站买来的西瓜,一边谈论着戈壁沙漠这么缺水。他们谈论着远处奔跑的一只黄羊,它奔跑着,时不时就要将身子往空中一跃,作一个弓的形状,它是在为自己的自由而激动得发狂吗?他们有的在作起诗:“啊,到了这儿,才知道了祖国之大!”有的则油画写生了,感叹着这里该是产生东山魁夷风景画风格的妙地。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秘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睡眠在这里的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又是什么时候睡眠在这里?他们没有看见一块墓碑,没有看见一丘砖砌起的坟台,更没有松柏,更没有花圈。他们猜想着,是当年长征路经这里的江西红军?是曾经进军新疆,沙漠剿匪的战士?或者是修筑这条铁路的民工?或者是那开发金川镍矿的工人?他们一起趴在车窗口,互相看着,一句话却也不能出唇:这里曾经经历过同别的地方一样的人为的浩劫,灾难,贫困,又比别的地方更多了一种大自然的凶恶和狠毒,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价值的真正的体验。④
坟墓是坟墓的纪念碑吗?活着的人是死去的人的墓志铭吗?列车在戈壁沙漠的深处一步一步推进,车上的人都在默默地说:    
永远要记着那些为了征服戈壁沙漠而牺牲的和仍有可能牺牲的人!
(选自《散文》1984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漫延无垠的沙砾,还是走来走去的风,都在验证着沙漠的广袤,引发作者“丰富归于统一”的辩证思考。
B.作者充满想象地去观察被骆驼草固定了的丘包,觉得它们像蘑菇,像铆钉,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C.列车的声响给戈壁带来了生命活力,而过后的寂静与重复出现的白杨树,又难免会使人们涌起一阵厌倦之感。
D.看到成片的坟墓时,旅客不由自主地猜想墓主的身份与死去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绪渐渐发生变化。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河流是本文的暗线,与后文不断出现的沙漠生命有直接内在联系。
B.句子②中全用逗号,强调山岭形态的突兀和多变,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句子③用反复的方式拓展了空间,既展现河西的辽阔,又引发对历史的想象。
D.句子④连用两个问句,看似疑问,实则肯定,其中充满对死者的纪念与尊敬。
8.这篇散文的最后部分着意描写西行列车上旅客看到窗外景象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班级同学普遍认为这篇散文的景物展现了一种阔大之美。不同的是,甲组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擅长以大写大;乙组则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善于以小写大。你支持哪一小组的观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6分)

 

 

答案:

(二)(16分)
6,(3分)C 7,(3分)A
8.(4分)
①从看对河西独特风景时的惊叹、兴奋,对看到大片乱坟墓时的震撼、沉默,②借旅客的眼睛展现了河西的风光和历史。赞扬这片土地的保卫者、建设者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使读者对河西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作者用天、太阳、沙等群组意象,在空间上铺陈出了一种阔大之感。②作者善用联想、由今及古,古今交错,形成时间上的一种阔大之感。(3)在写景时注入理性的思考,增加了文章思想的厚度,形成了意蕴的阔大之美。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图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善于以小衬大,通过生命无言的存在,在空间上突出河西荒漠之大。②文章以微小的沙的形成,来表现宇宙的进化、生命的进化,展现出时间上的阔大感。③文章在描写沙砾时,既写一粒粒又说其丰富;在写坟墓时,既说其一片,又看到一个,小大互衬,形成了张力。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