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价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
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
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
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
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
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
⑪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
⑫“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
⑬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
⑭“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
⑮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
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
B.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C.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
D.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
B.“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C.“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D.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
8.有人认为第⑪⑫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6分)
答案:
6.A“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有错,应为孩子们需要安全感。
7.D小说采用“非线性结构”,突破时间限制,不断采取倒叙、时间跳转的方式叙事。
8.示例1:
不可以删去。①点明了当时的抗战形势,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②舒缓情节节奏,与后文张德应牺牲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展现了张德应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④由山路联想到抗日之路,显示了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丰富了主题。(一点2分)
示例2:
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第十段结尾“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与第十二段开头“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衔接紧密。②主题更集中,凸显了革命先烈的牺牲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的主题。(一点2分)
9.①小说写锄奸队长与两位战士舍命护送三个烈士遗孤的故事,表现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彰显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主旋律。
②小说开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视野开阔,客观全面,便于读者了解故事全貌,结尾转入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激发读者的共鸣。
③历史与现实贯通融合,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给读者以新奇感。
(一点2分。学生如能从创作意图、写作技巧、读者体验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赞 (0)
贾平凹《河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徐志摩《新年漫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