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青蓉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蓉略记(节选)
老 舍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者,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两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外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地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
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载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既写出了去灌县途中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水的喜爱之情。
B.青年团夏令营使灌县焕发着活力,女学生练习马术让当地居民吐舌,这说明灌县存在新旧思想的碰撞。
C.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具体指对待惊涛骇浪时作堰要低、作堰材料要有弹性,与水遭遇不能硬碰硬,应分而化之以减其力。
D.灌县地小而物博,这里出产的东西种类多、数量多,有些还很大,这得益于灌县独特的地形地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写陈家桥一带严重缺水,渴望“避难”,与《故都的秋》开篇描写南方的秋天不令人满意,渴望到故都品尝秋味异曲同工。
B.第三段写景非常生动,不但从视、听、嗅、触等多角度展开描写,还运用了颜色映衬、比喻等手法。
C.本文多处运用短句式,语言活泼灵动,如“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将桥的特点独立强调,突出了桥的趣味性。
D.写物价看似闲笔,其实是为了引出“吃茶便宜”,而“吃茶便宜”又引出“遍地是水,故应如此”,写法上仍然是为了突出水多,并未旁逸斜出。
8.“用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的重要特征,请对本文的“红线”进行分析。(4分)
9.鲁迅说“散文的灵魂在于议论”,文中第七段的议论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 D 解析:“东西种类多、数量多,有些还很大”与“地形地貌”没有必然联系。

7. B 解析:第三段没有从触觉的角度展开描写。

8.①“水”是“红线”,文章以水为线索展开叙述,文章的景物描写、文化及思考、风物人情,都围绕一个“水”字展开。②开头写因陈家桥缺水而去灌县,自然引出灌县水景,接着从公园后的大桥上看到雪水,引出治水相关内容,并由水引出竹索桥,最后由此处物产多、物价高引出茶水便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游踪’是‘红线’,写作者一行出发、路上行程及所见,到灌县后依次写都江堰、竹索桥、有很多物产的街”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9.①使文章结构紧凑。第七段的议论,是承接第五段的灌县水利和第六段的竹索桥,将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两段材料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衔接紧密。②深化主题,引发读者思考。文章借议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赞扬了祖先不甘屈服、苦心焦虑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对当下的现实问题提出批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当前存在的问题。(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1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