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中的河西走廊
杨献平
傍晚,车过广元,定西、陇西被掠过,真正的西北天地在一片参差不齐的山峦之间豁然洞开。两山夹一河的兰州,在冬夜,感觉空荡,除了黑黢黢的楼宇和连片灯火,一切寂静。
对河西乃至西北地区,我一直葆有不竭的爱意与热情,其中原因,我也说不清,大致是内心质地与之比较契合的缘故。但对于一方地域来说,早就看惯了诸多的过客,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怎样的一个人来到和离开,它都可以无动于衷,而把每一个路过它的古人和今人当作一片黄叶看待,心神不惊,来去无感。
河西乃古老的雍凉之地。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霍去病长驱千里的辉煌战绩,以及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古歌。前者的武功只是在他的年代,为人们所崇敬;后者则以其失败和消失的悲怆令人扼腕叹息。史书上的各种记载,其作者显然也各有看法。
霍去病“开河西”,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匈奴浑邪王的主动投降,促使他率部投降的原因,则是伊稚斜单于要将之召到茏城问罪。浑邪王忧惧,秘密派人接触西汉,霍去病引兵接应,从而使得整个河西走廊尽入西汉版图。
这一夜,我的睡眠照例舒适和酣畅。醒来,兰州早已过了。一个人站在窗前,一抬眼,就被大地上厚厚的积雪震撼了。那些已经板结如铁板一块的雪,大致是一周之前下的,不厚,但天高地阔。雪不规则地覆盖在戈壁莽原之上,体现的是人间大地自有的起伏性――任何事物都不只是一副面孔,再平坦的地方,也有高低之分。
岑参和高适等人当年的河西走廊,大抵也是这副模样。也或许,盛唐的河西走廊要繁华一些。兰州向西的道路上,诸多的人马往来不绝,有蓝颜黄发的昭武九姓国人,也有带着琉璃、象牙、玛瑙等方物前来朝贡的使者,还有诸多不知名的探险者与旅行者,心怀高贵的求道者与修行人。
车到武威南站,月台上的雪,不规则地堆了一层,有些洁白,有些脏污。而天空是蓝色的,日光看起来浓烈,可没有一点温度。这使我想起岑参的一些诗句,“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这些诗句,与军旅有关,与帝国命运有关,也与自身的内心精神有关。
前些年去武威,我参观了雷塔汉墓,在姿势凌绝的“马踏飞燕”之下,仰望到脖子发酸,仍旧感叹不止,只觉得那种工艺手段极具想象力,堪称“天才之作”与“神灵所为”。相对于物,人的智慧、思想,更多的情感与精神润泽、滋养和哺育,才真正不朽。
每次到酒泉,想起的第一个人名是左宗棠――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他与李鸿章的争执,体现了这位臣子的远大之心、超前智慧。针对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的说法,他提出了塞防观。左宗棠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安眠之日”。
类左宗棠者,乃清末中国一等一人杰,其眼界,尤其是全局意识和铁血精神,非李鸿章可比。左宗棠所处时代极为危难,但对新疆失地慨然收复,正是其大战略之体现。今人对李鸿章的赞美之词,多牵强附会甚至杜撰。当然,历史人物,后人各有说法。因为,历史只是写史者想要传达的某些过往的事实及其态度。
无论怎样的年代,对作家诗人来说,基本的人文情怀、公道之心、事实之言要有。兀自信从诸多无妄之说、道听之言,是为懒惰,更是无独立识见、思想与判断之表现。
很多年前,我从南太行故乡参军至酒泉,蓦然看到诸多的柳树。当地人说,这是左公柳。传说,左宗棠当年抬棺西征之时,沿途所见,黄沙戈壁,风沙漫漫,凋敝异常,遂令部队种植柳树。
在河西,每次看到柳树我都不由自主地想到左宗棠的名言;“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破书万卷,神交故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在河西走廊,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种“神交故人”的感觉。
人和地域,其实是相互塑造与成就的。河西大地上的每一处,都是生命的栖息地,都可以安放身心甚至灵魂。
打开窗户,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中国西北扑面而来。天地苍茫,本就稀疏的城市和村庄,隐遁于茫茫雪原。抬头仰望,密集的星展在极冷的高空以冷静与悠远的神情有滋有味,满怀悲悯地俯瞰着人间的沧桑流变。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较于作者对河西的热情,这一地域对作者的来去无动于衷。
B.霍去病“开河西”的成功是当年匈奴族群内部产生裂痕所致。
C.相对于物,人的智慧、思想、情感与精神的润泽才真正不朽。
D.左宗棠提出的“塞防观”,体现了他超前的智慧及其战略眼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酒泉地区的柳树象征了左宗棠那种坚韧、淡泊的精神特质。
B.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C.文章虚实结合,历史与现实交织,表现了深沉的盛衰之叹。
D.文章语言厚重典雅,描写大气恢弘,给人以历史沧桑之感。
8.“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易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且有记流水账之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避免这种弊病的。(6分)
9.夏金兰教授评论杨献平的散文说:“作者的游历绝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融入了作者的哲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哲思”。(6分)
答案:
6.B(“是当年匈奴族群内部产生裂痕所致”,绝对化)
7.C(“表现了深沉的盛衰之叹”错误,无中生有)
8.①文本内容中心明确,线索清晰。文本围绕河西走廊这一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以作者的所见、所思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交织。
②文本选材剪裁精当,重点突出。文本主要交代了兰州、武威、酒泉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详略得当。
9.①人和地域,是相互塑造与成就的关系。西北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岑参、左宗棠等历史人物及其特质,这些特质影响了后人对这一地域的印象,成为了拥有相同内心质地的人的心灵归宿。
②对于历史的种种观点,文人学者要有独立的识见、思想与判断。对霍去病“开河西”的功绩,以及对左宗棠、李鸿章高下的判断,都不应兀自信从无妄之说、道听之言,而应循着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
赞 (0)
曹禺《廷见元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7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