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海往事
石钟山
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
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
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权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
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又推开半截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目光渐渐收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早晨把自己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亮光。
天光大亮了,上海郊区破烂的景象呈现在他面前。他向前走去,看到了一队百姓,背包驮罐地勿勿跑路,这是中国百姓,男人和女人,拖家带口地跑路。
一发冷炮打过来,带着啸叫,在不远处炸了。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
弄堂里一个普通的人家,林嫂奶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坐在屋里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枪炮声在郊外响了一夜,她就不合眼睛地抱着孩子坐了一夜。
健三一郎昏头晕脑地跑进弄堂,外面枪声响着,还有奔跑的脚步声。
②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枪炮声就是战争。他跑进弄堂,试图去推开一扇又一扇门,门都被关死了,他没推开,也没敢驻足,他像一只没头苍蝇,稀里糊涂地撞开了林嫂的门。林嫂的门没插,那是留给丈夫的门。
门被推开,或者被撞开,林嫂吃了一惊,欣喜的神情马上被惊愕所代替,期盼中开门的不是丈夫,却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
林嫂拿着木棍,像拿了一杆枪一样地对着少年。
少年想转身跑掉,但被眼前女人的敌视吓着了,还没转过身,少年摇晃一下,最后跌倒了,直挺挺地摔在了林嫂面前。
………
少年醒来,用指头碰了一下湿润的嘴唇,他眼圈一下子红了。突然他跪下了,冲林嫂磕了几次头。
林嫂:小弟弟,用不着这样,快起来,你是和家人走散了,还是迷路了,你从哪里来?少年不语,跪在地上往后退。
林嫂:你等一下。
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少年先是后退了一下,又马上抓过菜团子,吃得狼吞虎咽,恨不能一口把菜团子吞到肚子里。
林嫂笑一笑:别急,看把孩子饿的。③少年咽得直伸脖子,眼泪流了出来。有枪声传了过来。
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林嫂看见那只脚便说:看把孩子吓的。
说话间弄堂里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是皮鞋蹬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声音。还有砸门声,一间间门似乎开了,翻找的声音也传了过来。还有日本人的喊叫声。
前来劫掠却毫无收获的日本人,嚼着菜团子,离开了林嫂的小院,于是弄堂内又传出了砸门声和脚步声,林嫂奔到门前,快速地把门关上,并用门杠把门死死地顶住了。她回过身时,少年已经爬了出来,头上沾了一些草屑。少年怯怯地看着林嫂。
林嫂上前拉住少年的一只胳膊,急切地说:孩子,你这是要去哪呀?你家里人呢?
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
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少年在身上摸索着,他又掏出了一个荷包,打开来,只有一张照片,那是母亲的照片,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穿着和服正冲镜头慈祥地微笑着。
少年拿着母亲的照片,手有些抖,眼里瞬间噙了泪。他犹豫着。
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
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
远远近近的枪声、喊声不时地传来,笼了弄堂,笼了世界。
少年跑出弄堂,来到了街上,街上的一切豁然开朗。少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东南西北他辨不清,他只能跑,似乎只有跑才是安全的。
迎面一队日本士兵跑过来就横在了少年的面前。
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日本兵发现了奔跑的少年,似乎猎人发现了猎物,士兵们振作起来,大步追过来,一边追一边喊叫着:站住,站住……
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
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都是红色了,那是血的颜色。
竹内惊奇,弯下腰从少年手里拿过荷包,一张照片掉在地上。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
几个士兵一惊,从照片上收回目光,望着竹内。竹内捏起照片,惊叫一声:他是日本人?!
(节选自《北京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采用旁白的叙述方式,语言简洁明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健三一郎撞进林嫂家里,惊愕的林嫂立马拿起木棍像枪一样对着他,这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
C.林嫂救了昏倒的健三一郎,得知他是日本人后并未后悔,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善良,也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
D.健三一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在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批判战争的残酷。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红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B句子②中连用了四个“怕”字,第一个“怕”具有总领作用,后三个“怕”字在表意上形成递进关系。
C.句子③中少年“眼泪流了出来”,既是因为他“狼吞虎咽”而“咽得直伸脖子”,也是因为感动。
D.句子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与上文相呼应,也与全文的凄凉悲惨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
8.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石钟山的军旅小说“在竭力描写崇高精神的同时,不忘对于人性和生活本身的深入挖掘”。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人性”的。(6分)
答案:
6.C(C项,“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错误,在林嫂眼中,健三一郎虽然是日本人,但他还是一个孩子,她救了健三一郎的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无私的母爱驱使着她这样做。)
7.A(A项,“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错误,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旗帜,带有悲壮的色彩,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苍凉。)
8.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恶。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③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9.①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性的善或恶。②在对比中凸显人性。林嫂对未成年的日本人健三一郎是无私地进行救助,而日本士兵则是毫不留情地枪杀了同为日本人的健三一郎,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③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每点2分,酌情给分)
赞 (0)
中岛敦《山月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3
杜卫东《林园师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