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那面人家
周立波
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们去参加山那面一家人家的婚礼。
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婚礼呢?如果有人这样问,下边是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
有一群姑娘在我们的前头走着。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姑娘们笑,虽说不明白具体的原因,总之,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
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
翻过山顶,望见新郎的家了。那是一个大瓦屋的两间小横屋。按照传统,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边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但也有可能,她们什么也听不到手。
走在我们前头的那一群姑娘,急急忙忙跑进门去了,她们也是来听壁脚的吗?
我在山里摘了几枝茶子花,准备送给新贵人和新娘子。
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攀开门帘子,进了新娘房。姑娘们早在,还是在轻声地笑,在讲悄悄话。我们才落座,她们一哄出去了,门外是一路的笑声。
等清静一点,我们才过细地端详房间。四围坐着好多人,新娘和送亲娘子坐在床边上。送亲娘子就是新娘的嫂嫂。我偷眼看了看新娘卜翠莲。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
窗前一张旧的红漆书桌上,摆了一对插蜡烛的锡烛台,还有两面长方小镜子,此外是贴了红纸剪的“”字的瓷壶和瓷碗。在这一切摆设里头,最出色的是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他们为什么笑呢?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
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和他的堂客。乡长是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他非常忙,对于婚礼,本不想参加,但是邹麦秋是社里的干部,又是邻居,他不好不来。一跨进门,邹家翁妈迎上来说道:
“乡长来得好,我们正缺一个为首主事的。”意思是要他主婚。
当了主婚人,他只得不走,坐在新娘房里抽烟,谈讲,等待仪式的开始。社长也是个忙人,每天至少要开两个会,谈三次话,又要劳动;到夜里,回去迟了,还要挨堂客的骂。任劳任怨,他是够辛苦的了。窗外爆发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好久不见的她们,原来已经在练习听壁脚了。新房里的人,连新娘在内,都笑了,乡长照例没有笑。
外边有人说:“都布置好了,请到堂屋去。”大家拥到了堂屋,跟在新人的背后。姑娘们也都进来了。她们倚在板壁上,肩挨着肩,手拉着手,看着新娘子,咬一会耳朵,又低低地笑一阵。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司仪姑娘宣布下面一项是来宾演说。不知道是哪个排定的程序,把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新娘子讲话放在末尾,人们只好怀着焦急的心情来听来宾的演说。
被邀上去演讲的本来是社长,但是他说:
“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
“今天我们结婚了,我高兴极了。”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①了。”
“真不儿戏。”一个青皮后生子叫好。
“真是乖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后生子这样说。他忘了自己真是个孩子。
“这才是真正的嫁妆。”老社长也不禁叹服。
“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好呀,把邹家里比下去吧。”一个青皮后生子笑着拍手。
“我的话完了。”新娘子满脸通红,跑了下来。
“新郎公呢?”
“没有影子了。”有人发现。
“跑了。”有人断定。
“跑了?为什么?”
“跑到哪里去了?”
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社长领头,寻到山里的一路,看见储藏红薯的地窖露出了灯光。
“你在这里呀,你这个家伙,你・・・”一个后生子差点要骂他。
“你为什么开溜?怕比赛吗?”老社长问他。
邹麦秋提着一盏小方灯,从地窖里爬了出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抬抬眉毛,平静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些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
“你呀,算是一个好的保管员,可不是一位好的新郎公。不怕爱人多心吗?”社长的话,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把新郎送回去以后,我们先后告辞了。踏着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我们各自回家去。同路来的姑娘们还没有动身。
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吧?
1957年11月
(有删减)
【注】①工分制,是一种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参加婚礼的路上,“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从姑娘们的“笑声”中感受到她们的快乐。
B.“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介绍了新郎官身份,为后文他检查红薯种这一情节作了合理铺垫,塑造了他爱岗敬业的形象。
C.房间里人员众多,有新娘和当送亲娘子的新娘嫂嫂,还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以及他的堂客等人,表现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
D.新娘子在婚礼上掏出了自己的“劳动手册”,还说自己嫁过来不是“依靠人的”,而是“过来劳动的”,话语中洋溢着激情与骄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譬如写听壁脚,写送亲娘子,写锡烛台,写瓷壶、瓷碗上贴红纸“”字,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
B.小说只在前半部分和结尾离开时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而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
C.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农业社”“工分”“劳动手册”等词语,将婚礼这一生活场景与特定时代下的人民精神面貌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立意深刻。
D.小说作者十分关注细节,开头“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与结尾处“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仅有细微差别,却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人物的愉悦轻松。
8.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其作用。(5分)
9.本文写作于“大跃进”历史时期,当时的历史语境提倡“奔放雄伟、刚健热烈”的写作风格,而本文同《百合花》一样,走向了另一种风格。请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并结合全文,比较本文与《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6分)
答案:
6.A【解析】“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错误,根据原文“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可知,“我”没有对第二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7.B【解析】“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错误,《祝福》的中间部分变换叙述视角,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并没有故意隐去第一人称视角。
8.①“笑”奠定了全文欢快轻松的感情基调,也契合“婚礼”这一喜事题材。(2分)②“笑”有助于刻画村民们淳朴热情的形象。(1分)③“欢声笑语”展现了当时热情积极的时代面貌,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满怀希望的精神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9.写作风格:淳朴厚实、清新隽永。(任答一个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相似性:①结构上,两篇小说的情节都不复杂、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重视细节的运用,将主题与情感巧妙地融入在其中;
②手法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均通过细腻平和的真实生活场景来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使得小说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
③表达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抒情化”的散文表达、字里行间洋溢着人物的内在情感,语言富有感染力。(相似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若学生能找到其他角度进行比较说明,之有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