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乐在追逐
【美】海明威
此后的一小时二十分钟里,我们都没有再见到他。水势非常凶猛,距离这条鱼当初深潜入海的地方大约六英里。我累了,但手脚都还很有劲。我稳稳地用鱼绳绕住他,这得小心翼翼,不能拉得太狠或拽得太猛。终于能控制他了。
“他要上来了,”卡洛斯说,“有时候这些大家伙会这么做的。你可以在他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用鱼叉叉住他们。”
“他为什么要这时候上来?”我问。
“他觉得困惑,”卡洛斯说,“你在引导他的方向。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那就让他永远都搞不明白。”我说。
我们看到他时,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不能说这一幕很吓人,但的确令人惊叹。我们看到他在水中缓慢而安静地游着,近乎不动,两条巨大的胸鳍像两把长长的紫色镰刀。然后,他看见船那一刻,鱼绳开始从轮盘上疾速飞出,我们就像被拽在一辆汽车后面似的。他跃出水面,开始朝西北方冲去,每一次跳跃都掀起一片水浪。
我只好又回到船头,我们一直紧追不舍,直到他又深深潜入水里。
“想喝点什么吗,船长?”乔西先生说。
“不用,”我说,“让卡洛斯往轮盘上倒点油,别洒了。再往我身上倒点海水。”
“我就不能帮你做点什么吗,船长?”
①“
跟我换双手,还有背,”我说,“他还跟最开始一样生猛。”
再看到他时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以后了。他又开始跳跃,疾驰。
鱼竿弯得像一张
拉满的弓。我抬了抬竿,鱼竿却没有理所应当地变直。
一小时后,这条鱼不疾不徐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开始慢慢地兜起大圈子来。
“他累了,”卡洛斯说,“现在他浮现在我们面前会是很平常的事了。之前跳得太狠,鱼膘里胀满了空气,他没法潜入深水了。”
“鱼竿完蛋了,”我说,“现在已经根本直不起来了。”
真是这样。鱼竿尖梢已经触到水面,不管你抬手起竿,还是转动卷盘收绳,鱼竿都没有反应。这不再是鱼竿了。它就像一条鱼绳的投影。每次起竿你还是有可能收回几英寸鱼绳的。但也就这样了。
这条鱼慢慢地绕着圈子,绕到外半圆时,会扯动轮盘上的鱼绳,而绕进内半圆时,你就可以把鱼绳又收回来。但因鱼竿失去了弹性,你没法再大量消耗他的体力,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他的掌控。
“这可不妙啊,船长。”我对乔西先生说。我们两个人互称船长。“如果他现在决心一沉到底,死在下面,咱们就再也没法把他弄上来了。”
“卡洛斯说这鱼会上来的。他说这条鱼在跳跃时吸进了很多空气,不可能沉下去死掉的。他说这些大家伙跳多了到最后都会这样。我数着他跳了三十六次。可能还漏算了几次。”
“多长时间了?”我问乔西先生。
“你跟他耗了三小时五十分钟了。”
“我想你说过他不会沉下去死掉的。”我对卡洛斯说。
②
“海明威,他肯定会上来的。我知道的,他肯定会上来。”
“你跟他去说。”我说。
“给他倒杯水,卡洛斯,”乔西先生说,“别说话了,船长。”
冰水让人感觉很爽,我把水啐在手腕上,叫卡洛斯把杯子里剩下的水浇在我后脖颈上。背带磨破了我的双肩,汗水又往伤处腌上了盐,流出的血液感觉不出任何温度,因为太阳晒得哪里都火辣辣的,这是七月天中午的太阳。
就在这时,鱼不再往外扯线了。他稳稳当当地待了一会儿,纹丝不动,仿佛我钓住的是一个混土码头。然后他又慢慢动了起来。我把鱼绳收了回来,只能用手腕操作轮盘,因为鱼竿已经完全失去弹性,
蔫蔫的,像一棵哭泣的柳树。
鱼在水下大概一寻深的位置时,③
我们可以看到他了――仿佛一只长长的紫纹独木舟,撑着一对巨大的翅膀。这时他开始缓慢地绕圈。我用最大的力量去拉他,试着把圈子缩小。我尽力拽住鱼绳,同时还要保证绳子别断,可鱼竿却完蛋了。鱼竿并不是猛然或者突然断的。它就是断了。
“从大号轮盘上剪三十寻鱼绳来,”我对卡洛斯说,“我先稳住他绕圈。等他游到近处时,我们的绳长足够了,就把它牢牢地接到粗绳上,然后我再把竿换了。”
既然鱼竿已经断了,我们也就不再指望快点抓到这条鱼破个世界纪录或者任何记录了。但他已经筋疲力尽,我们用这套重型装备应该能抓住他。唯一的问题是,对于十五股线的鱼绳来说,这大竿太硬了。
卡洛斯正把三十六股线的白绳从大号的轮盘上取下来。我拼尽全力,用已经失效的鱼竿去控制那条鱼,看着卡洛斯剪断白绳,从导孔里抽出来好长一段。
“好了,船长,”我对乔西先生说,“现在你拿着这条鱼绳,等他绕着圈游到近处,多收点绳,这样卡洛斯能快点把两条绳接上。轻点收绳,别着急。”
鱼兜着圈慢慢接近了,乔西先生一点一点地把绳收进来递给卡洛斯,再由卡洛斯系在白绳上。
“他系好绳子了。”乔西先生说。这时鱼游到了圆圈靠近我们的这头,乔西先生手上那十五股线的绿绳还剩一码左右,他的手指正攥着这条活绳。我松开手,把手里的小竿放下,接过卡洛斯递来的大竿。
“你弄好了就把绳子剪断。”我对卡洛斯说。又对乔西先生说:“把剩下的绳子轻轻放出去,别紧张,船长。在找到感觉以前,我拉绳子会很轻很轻的。”
卡洛斯剪鱼绳的时候,我正盯着绿绳和那条大鱼。然后传来一声惨叫,我从没听到哪个正常人会发出这样的声音。④
像是把所有绝望提炼成了一声叫喊。接着我就看到那根绿绳从乔西先生的指缝之间慢慢溜走,看着它继续下沉,下沉,消失不见。卡洛斯剪错绳了。鱼消失了。
(选自《世界文学》2024年第4期,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通过“拉满的弓”“鱼绳的投影”“蔫蔫的”等鱼竿变化的细节描写,展现捕鱼场景。
B.文中用“他”指代大鱼,表明作者把大鱼看作值得尊重的对手,而不是简单视为捕猎对象。
C.文章多次出现精确的时间,是为了展现“我们”和大鱼拉锯时的艰难程度,增强了真实性。
D.“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却因为小小失误而失败,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7.对文章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含而不露,写出了“我”在长时间拉拽大鱼时的劳累与疲乏。
B.第②句反复说“他肯定会上来”,表达了卡洛斯对情况掌握的信心,
C.第③句中的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突出了这条鱼形体庞大。
D.第④句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卡洛斯因剪错绳导致鱼消失的强烈挫败。
8.本文以第一人称为主,而划波浪线的两段运用了第二人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4分)
9.本文是海明威生前没有发表的作品,有人认为这与《老人与海》非常相似。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6分)
答案:
6.【参考答案】D
【解析】A.“拉满的弓”体现了鱼竿弯曲,“鱼绳的投影”体现鱼竿被拉得笔直,“蔫蔫的”体现鱼竿失去弹性的状态,皆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鱼竿的变化,生动展现了捕鱼的场景。A项正确。B.“他”一般指人,“它”一般指物。文中用“他”指代大鱼,将大鱼人格化,运用人称代词“他”把大鱼当作值得尊重的对手。B项正确。C.“一个半小时”“一小时”“三小时五十分钟”等多次精确时间出现,突出“我们”与大鱼斗争时间之长,也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C项正确。D.原文“卡洛斯剪错绳了。鱼消失了。”结尾出乎大家所料,但并没有体现“情理之中”。D项错误。
7.【参考答案】D
A.此项针对第十一段交代的内容,“我”没有直接表达疲惫,而以“跟我换双手,还有背”回应乔西先生,让读者联结“我”在长时间与大鱼搏斗的劳累与疲乏,含而不露。A项正确。
B.此项考查内容是反复手法的作用,两次说“他肯定会上来”,充分体现了卡洛斯坚信大鱼因在跳跃时吸进了很多空气,不可能沉下去死掉,表达出他对情况掌握的信心。B项正确。
C.此项考查破折号的运用。“仿佛一只长长的紫纹独木舟,撑着一对巨大的翅膀”是对前文“我们可以看到他了”中“他”的解释说明。C项正确。
D.此项涉及对修辞手法的把握。文章最后一段中“像是把所有绝望提炼成了一声叫喊”这一句并没有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不属于比喻句。D项错误。
8.【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捕鱼的经历,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②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切身体会“我”因鱼竿失效陡增了钓鱼的困难,增强互动性和感染力;③改变叙述人称,使行文富有变化,体现作者构思之妙。
(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
【解析】文本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17、18段运用第二人称。以“我”来叙述捕鱼的过程,有助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增强亲切感。作者在第17、18这两段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有意加强对鱼竿无法在钓鱼中正常使用的描写,让读者代入了解鱼竿失去作用的事实,增加互动性和感染力和说服力。改变叙述人称,使行文富有变化,体现作者构思之妙。
9.【参考答案】
观点一:认同。①情节相似,都跟钓鱼有关,且都以失败告终;②人物相似,都是经历困难而不言弃的硬汉形象;③主旨相似,都表现了人用意志对抗疼痛与困境的坚韧;④语言风格相似,朴素凝练精当,具有张力。
观点二:不认同。①角色设置不同,前者是孤独的老人,后者是三人协同捕鱼;②叙述人称不同,前者是第一人称,后者是第三人称;③人物塑造手法不同,前者多用语言描写,后者多用内心独白。
(答对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共6分)
【解析】
《老人与海》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小说展现了一个孤单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在悬殊的力量对比下,结果似乎不言而喻;然而小说却通过接踵而至的搏斗,展现出永不言败的精神。《乐在追逐》是海明威生前没有发表的作品,该作品写的是海明威的一段海上捕鱼经历。海明威在作品里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又不停留于单纯地记录生活,而是做了很多艺术处理,显然别有旨趣。
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考生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通过从小说三要素、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理解,本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了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
10. 【参考答案】ADF
【解析】原文:“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意思是“季子肯定不会接受,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为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从句意看,“季子必不受”是一个完整事件,故在A处断开;“无与子”与“而与弟”语意连贯紧密,C处不宜断开,“无与子而与弟”,句意完整,另外结合下文“不与子而与弟者”,故在D处断开。“弟兄迭为君”,主谓宾俱全,故在F处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