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南方(节选)
罗伟章
①雍秀丽租着任强的房子,已经十年。房子是别人的,可她当成自己的家。不过对雍秀丽来说,家仅指住宅,不包含家眷的意思在里面。她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也没有老人跟着。
②雍秀丽的生活很单调。自从来到回龙镇,她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四处打零工,傍晚或更晚些时候,买了菜回去,再不出来。大热天也不出来。
③有天任强站在店门口,见雍秀丽收工回去,就问她:秀丽,天这么热,你晚上也不出来歇凉?她笑盈盈地:任大哥,我哪有时间歇凉啊?我忙着做梦呢!
④她说做梦,是真的做梦。
⑤雍秀丽不是回龙镇人,她的家在老君乡。老君乡在清溪河左岸的高山上,而雍秀丽又在高山更高处,那地方名叫万古楼,是从山头又平地拔起的一座孤峰。
⑥可她的梦却不在镇上,也不在整条清溪河流域。她是要到南方去。
⑦再小的地方都有个南方,雍秀丽要去的,是中国的南方。她成人过后,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了,下山了,下山后也都去了“南方”。雍秀丽为什么没能走成,她从不向人说起。倒是隐隐约约听到一些,说她家里遭了灾。从她独自一人来看,还可能是大灾。万古楼山高路陡,猴子也会踩虚脚,特别是经不得暴雨,暴雨一来,山洪、塌方、泥石流……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无论什么原因,她被绊住了腿,这是事实。
⑧可她从没忘记要去“南方”。她把那个梦做得一板一眼的。
⑨每天晚上回去,做了饭吃,洗了碗筷,她就忙着收拾行李。像所有出村远行的人一样,她买了个很大的帆布包,她把她的几双鞋子、四季衣服和两张毛巾,都装进包里。想再装些啥,可是没得装了。村里人出门,除带上衣帽鞋袜,还会带些腊肉,并不是怕花钱买肉吃,而是把家乡的风味带在身边,也把亲人的关切带在身边――这个她不用带。也没腊肉可带。自从来到回龙镇,她既没做过腊肉,也没买过腊肉。腊肉不仅是肉,还是年节里亲人团聚的气息,对她来说,那样的气息或许是一种痛。
⑩她这才发现,自己能带的,是那样少。(1)帆布包瘪瘪的,好像瘪着嘴,对她说,你就这么点儿东西?
⑪她想说是的,却又不甘心,就环顾四周。客厅里,有一张餐桌、一台冰箱、一部电视,三把木椅、一张布艺沙发、五个塑料圆凳,这些都是房东的,没一样是她的。
⑫于是她起身进了厨房。
⑬锅灶、菜刀、案板、碗柜、铁铲、筷子篼,也是房东的,(2)她在厨房里的家当,是两个碟子、三个盘子、两双筷子、一把勺子、一口盐罐、四只碗。她把这些都取出来,用塑料袋装了,再塞进帆布包,怕坏,拿毛衣裹上,又裹了件羽绒服。提一提,包是沉一些了,可照样瘪着。这样子且不说难看,背起来也不贴身。因此她又进了卧室。
⑭她站在卧室门口,伸手往里墙上一摸,床就从黑暗的海里浮起来,像开起来一朵长方形的花。床是房东的,但床上用品是她的,包括垫絮、床单、被子和枕头。除了这些,还有一床冬天用的厚棉絮,收捡在墙角的立柜里。啊,把这些放进去,包就不会瘪了。
⑮通常,去南方的人不带被子,都是到当地买,那是因为他们带的东西多,除了腊肉,还有这样那样,都是吃的,要么是亲戚送来的,要么是父母硬给的,比如一瓶豆瓣酱,甚至一窝白菜,父母也非让带上,说去了外地,就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豆瓣酱和白菜了。
⑯别人不带被子,她可以带。她把平平展展盖在床上的被子揭开,叠了,往帆布包里装。装下这条被子,再塞进枕头、床单,就是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了。
⑰原来,她能带的并不少,那床厚棉絮根本就带不走,垫絮更带不走。
⑱带不走的东西,留给任大哥好了。能有东西留给别人,这个人就是富有的。雍秀丽觉得自己也是富有的,尽管她能留下的不值钱。
⑲她就怀着这种满意的心情,把包拉上。拉链不太顺滑,但声音很好听,那声音似乎在说,每次把包合上,都是一段生活的小结,并开启另一段新的生活。她蹲下身,手穿进去,背起来。一点儿也不沉。跟平时干的活比,这算什么沉?别说坐车,就是背着走,她也能一路走到南方去。
⑳包很宽,很高,宽得能把她埋了,脖子一仰,头就被顶住了。她是背了一座山。她去南方,是把一座山背到南方去了。(3)山长在她的背上,也是一座孤峰了。
㉑她背着她的孤峰,以餐桌为轴,在客厅里转圈。她想象着脚下是山重水复,山重水复的那一边,就是南方了。南方很遥远,却又并不远。南方甚至比她的睡眠都近。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初来回龙镇的时候,她夜夜失眠。她告诉自己必须睡。可不管她怎样使力,都漂浮于清醒的海里,到不了睡眠的岸。
㉒她以为自己的余生都会醒着过了。是怎样挣扎出来的,已无法说清,只记住了那种挣扎的感觉。
㉓南方却不让她挣扎,她要去,随时都可以动身。这种时候,她就正朝自己的南方走呢。
㉔走出了汗水,她就把包放下来,又一样一样的,把东西往外取,并各归其位。然后洗过澡准备睡了。
㉕最近雍秀丽在打山洞。有关部门要引水到县城,到市区……引水的管道就深埋在这些洞里。打山洞回到家的雍秀丽一夜难眠。不是以前的那种失眠,而是骨头闹她。走着站着坐着的时候,都没什么,一躺下来,骨头就喧喧嚷嚷,吵闹不休,肩骨怪腰骨不使力,全靠它撑,腰骨怒不可遏说我不使力,你撑得起来?你以为挎着背绁就叫撑?背篼的肚子和屁股是谁在顶?两个正吵得不可开交,腿骨又加进来,说你们再苦再累,毕竟不怎么动,我呢?一步跟一步,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没人给我计数嘛,要是计数,报出来不把你两个吓死!
㉖骨头吵了,肌肉又吵。
㉗她左边劝了劝右边,这个劝了劝那个,诚心诚意地表明它们都有功劳。
㉘好不容易安抚下去,勉强睡着了,却又做噩梦。无一例外,在梦里她都摔下了山崖。把土石从洞子里背出来,贴着山壁,走过一道山弯,是直通通的一面石崖,崖口冷气森森,低处风烟涌动。土石就是倒进那深谷里。她身子一躬,背篼口朝下,底朝天,土石就倾泻下去,无声无息。但躬那一下要拿捏分寸,路很窄,要是屁股碰着山岩土坎,人也就下去了。做着的时候没觉得啥,小心是小心,但没怕过。怕却跑到梦里来了。不过,清早起床,就什么都过去了,不怕了。
㉙吃过早饭,往山上去的时候,她想着自己的南方。好久没在夜里收拾行李,往“南方”走了。这让她心里空。
㉚打山洞的工作,将持续很长时间。干到第二年,有面洞子已打得很深,进去后,三伏天也寒彻肌骨。镇上人不信,说哪有那种事!好事者便不辞辛劳,从黄荆遮道的小路爬上去,穿着短袖短裤,往洞子里走。刚到洞口,身上就闪了一下,可不服气,喊一声热啊!接着走。走不上五十米,终于吃不住,转身就朝外跑。(4)出来时,被寒气咬出满身疙瘩,太阳要晒老半天,才能把那些疙瘩晒化。每每见到这场景,雍秀丽都乐不可支。
㉛她除了觉得好笑,还有一丝骄傲在里面。正因此,她第一次发现,在她那里,南方或许并不是个方位。此时此刻,当她背着土石,走在山弯里,不正是走在去“南方”的路上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七小节写人们的猜测,既交代了雍秀丽的遭遇,又照应了第一小节。
B.整理帆布包时,雍秀丽一次次和别人比较,可看出她失去亲人和家园后的痛苦。
C.白天笑盈盈,晚上彻夜失眠,形成了鲜明对比,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女性形象。
D.把“到南方去”称为“做梦”,表明雍秀丽因内心的纠结而未付诸行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1)运用拟人手法和反问语气,表面在写帆布包,实则是雍秀丽内心的折射。
B.句子(2)在每种用品前都用数量词修饰,突出了雍秀丽家当之少及对自己的家当了然于胸。
C.句子(3)运用动词“长”,突出帆布包与雍秀丽的紧密关系,暗示家乡是雍秀丽不忍舍弃的根。
D.句子(4)运用比喻、夸张手法,侧面写出了寒气之重、山洞之深,引出了雍秀丽的转变。
8.为什么雍秀丽执着于去南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
9.有评论家说,罗伟章的作品摒弃宏大与神圣,是种日常化书写。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日常化”的理解。(6分)
答案:
6.C“双重人格”错,双重人格含有病态之意。
7.D比喻应为比拟。
8.①趋同心理:因为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下山去了南方;
②逃避过去:经历了家破人亡的雍秀丽,内心充满了痛苦,去南方可以逃避这段过往;
③排遣孤独:在镇上打工,早出晚归的雍秀丽是孤独的,所以她想去南方,从而开启一段新的生活。(答到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冒号前的概括不做要求。)
9.①叙述内容日常化: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山村打工女子雍秀丽(1分)整理自己少而琐碎的行李,想离开家乡去南方的故事(1分);
②叙述方式日常化:本文讲故事如话家常,絮絮叨叨,无波澜起伏(1分),语言平实质朴(1分);
③于日常中悟道理:雍秀丽是在打山洞这种艰苦却日常的劳动中重新理解了“南方”(1分),并走出了昔日困境。(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