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期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期待
师陀
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和母亲。徐立刚是我小时候的游伴,据说早已被枪杀了。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
这一天我站在他们门前,快近黄昏时分,许多年前的情景又回到我心里来。徐大爷是个中年人,高大,庄严,有一条腿稍微有点瘸。徐大娘,圆圆的大脸盘儿,相当喜欢说话,常把到他们家里去的年轻人当干儿子看。徐立刚高大像他父亲,善良像他母亲。徐立刚的妹妹,用红绒绳扎双道髻,是个淘气的小女孩。――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
终于我敲门。有个女人走出来,一条小花狗在她背后狂吠。院子里空荡荡的,墙角有棵枣树――我吃过它结的枣。一个老人在堂屋当门现出来,差不多同时,一个老太太也现出来。
老人――徐大爷。他吆喝住狗,高声说:“别教它咬,外甥女。是谁在外面哪?”老太太――徐大娘,她分明比丈夫更不安。“谁在外面?站在外面的是谁?”她转过头去问徐大爷。   
“我看不大清楚,”徐大爷用力瞅着,停了一会,他说,“真想不到――我看是马,马叔敖吧。”“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
我们走进堂屋。屋子里陈设跟好几年前一样。“可不是么,真的是你,叔敖。”徐大娘重复说。她问我几时来的,问我中间隔了多少年,我跟他们立刚同时离开的这个小城。她的确老得多了,原是极强壮的身体衰驼了;眼睛看起来很迟钝,脸上的皱纹比先前更深;包着黑绉纱的头顶,几乎全白了。“你在外边好吗?”她用袖子擦眼睛,“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
一阵莫大的恐慌,我对老太太怎么讲呢?“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犹疑不定地转动着。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老伴。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徐大娘可没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
徐大爷也老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你更老。你的眼睛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你的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老伴更瘦,更干枯,更惨淡。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
我们谈到地方上的奇闻,谈到最近两年来的收成,慢慢的,我们谈到他的女儿,徐立刚的妹妹。我深信徐大爷正跟我同样――
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在谈话中间,柜子在卧房里响着,徐大娘终于走出来了。手里拿个布包,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封裹起来的包裹。
“这是立刚的信。”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
“你看这一封。他怎么说?”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
父亲大人:来信敬悉。我在这边差称平顺。妹妹年纪还轻,似不必急于订婚;不过你跟母亲既然主意已定,事情原委我不清楚,很难参加意见。总之只要她本人将来满意就好。说到回家,恐怕对大家都不方便,只有将来再说了。……   
这些信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
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个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考虑好多遍,每次我都想到将来你们总会明白,把写成的信撕了。但是最后我仍旧决定写,我不能教你们白白想念我。请跟母亲说吧,父亲,硬起心肠(心肠硬有时是有好处的),请跟她说以后别等我了。现在我很平静。只有想到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才乱……父亲,以后全家都放在你身上,你要保重自己。我知道你不会责备我。最好忘记我,权当根本没有我这个儿子……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大家都不作声。
“男孩子心肠真狠,”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我连模样都猜不出――本来家里有他一张照像,后来人家说要来搜查,徐大爷给他烧了。”
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没有,没有客。”老人抬起头来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这是――这是她给他放的!”
这筷子是给“他”预备的,给好儿子徐立刚的!他死了好几年,还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那些谋杀徐立刚的人,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
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怎么,你要走吗,叔敖?”徐大爷在后面大声呼喊。“别走,叔敖……你明天还来吗?”徐大娘用更大的声音向我呼喊。我尽可能赶快走出去,或是说逃出去――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立刚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虽然并未正面出现,但读者能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善良、重视亲情的人。
B.“我”和徐大爷谈及许多话题,但“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这件“事”是指两人都在想应该如何回避徐立刚是否活着的话题。
C.“徐大娘怀疑地问我”是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
D.虽然徐立刚多年没有音讯,徐大娘却仍然在饭桌上为他预备一双筷子,是期待儿子有一天能够回家,这一细节深深打动了“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见到徐大爷和徐大娘老态龙钟,与记忆中他们当年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精神上的负担”对他们的影响之深。
B.两位老人对马叔敖非常热情,徐大娘在一番关心之后问“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这一细节为她拿出徐立刚的书信做铺垫。
C.小说中马叔敖单独面对徐大爷时的一段内心独白,运用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抒发感情,而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小说情节简单而情感浓郁,如写徐大娘埋怨儿子“心肠真狠”,却牵挂着儿子是胖是瘦、受不受苦,质朴的话语令人动容。
8.小说主要反映两位老人的凄凉晚境,为什么要详写徐立刚的家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9.从登门到最后几乎是“逃出去”,“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参考答案】C(3分)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和分析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
【试题解析】“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分析错误。“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并没有表达出对儿子抛弃亲情的怀疑。
7.【参考答案】C(3分)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试题解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分析不当。此处的“你”指徐大爷而非读者,使用第二人称并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要注意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叙述人称的作用,避免“套板反应”。
8.【参考答案】①家书内容表现了徐立刚对亲人的牵挂和面对牺牲的平静,使小说中未出场的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②家书成为徐大娘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评分意见】本题共5分,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
【试题解析】分析小说中详写家书的创作意图,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展开思考。徐立刚是小说中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过家书直接表现了徐立刚对挚爱亲人的牵挂和面对牺牲的平静,读者可借家书感知徐立刚的形象。从徐大娘的角度来看,家书成为徐大娘失去儿子后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这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从社会环境来看,家书交代徐立刚身陷囹圄、惨遭杀害的遭遇以及这一事件对其家庭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罪恶,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9.【参考答案】①登门时,“我”很踌躇,担心勾起两位老人的伤心事;②见面后寒暄时面对两位老人凄凉的晚境,“我”内心充满着同情;③徐大娘询问徐立刚音讯时,“我”内心充满了恐慌;④徐大娘拿出徐立刚的书信,“我”念书信时,充满了对失去游伴的痛苦;⑤见到桌上摆放的四双筷子,“我”内心充满对深沉母爱的感动和对杀害徐立刚的恶魔的愤恨。⑥告别时面对两位老人的不舍,表现了“我”对两位老人的处境感到痛苦而无奈。
【评分意见】本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任抓住其中三点分析出人物的心理即可;意思相同即可。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梳理小说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分析,“我”在小说中是一个线索性人物,起推动小说的情节展开的作用,小说中的发生的事件都是从“我”的角度讲述的。教材《祝福》的“学习提示”中要求“阅读小说要关注人物形象。阅读时,注意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还有故事的叙述者‘我’,他面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到底抱着怎样的态度”。这两点就是本题设题的依据。本题要求分析“我”从登门到告别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解答本题时首先就要梳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从登门、登门后的寒暄、徐大娘询问徐立刚的下落、拿出书信和“我”念书信、看到桌上摆放的四双筷子、最后逃也似的告别,再根据每个情节的内容概括出“我”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考虑到学生限时阅读的实际情况,只要能任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2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