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长鼓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鼓王
沈念
山里瑶民寡言,一棒子打不出三句话。冯茂山是个例外,到底是在外打工见过世面。他刚从学校回来,坐在屋前抽烟。儿子读乡里的寄宿中学,最近不想读书了,逃课泡网吧给逮住了,学校把他从广西南宁叫回来了。
①他长了张蛮面,眉头紧锁,手指夹着吸烟,烟快抽到过滤海绵,烟雾从鼻子眉毛前袅娜上升,穿过发丛。我赶紧按下快门,额头的皱纹里,像是向外冒着白雾。他屋里的墙贴得花花绿绿,其中有一张《梅山图》,画的是盛装打扮的瑶民聚在一起打长鼓。
你会打长鼓?
十六岁就跟父亲学会了。
容易学吗?
那时节白天田里活忙,只有晚上学,我学了36套动作,复杂的是72套,现在怕是会打的没剩几个人了。
你父亲从哪里学的?
他是跟乡上中学朱校长的爷爷学的,那是一个老师公。乡里的师公都会打,他和盘修年是老搭档,还有朱校长的父亲,我们习惯叫朱老伙计,套套动作打得精妙,可惜瘫痪卧床好几年了。
你打的年头也不短,也是老师傅了?
朱老伙计盘老哥才是真的老师傅,当年两人打的“桌上长鼓”,站在一张四方桌上围着烛火穿来转去,轰动过整座大瑶山。这几年我在外打工,很久不打了,我做娃的时候,打鼓的节庆日子,跳唱作乐,三天三夜,现在没那个氛围了。过去永城歌舞团的来请我教学生,是他们团长带队来学的,我猜那几个学会的现在怕也不打了。
能不能打一套?我举起相机,做了个拍摄的动作。
②冯茂山犹豫,抱着歉意地说,大瑶山打长鼓是有特定时间的,腊月十五后正月十五前,祭祀还愿,婚嫁喜丧,开春放炮,重大的文化活动,别的时间我们不打,再说,我屋里的长鼓都封存在阁楼上了。
我不愿强人所难,就和他聊教育儿子这件事。
我们离开,冯茂山送到半坡口。
刚把晚饭吃完,黄旺生跑来,冯茂山明天上午想请我去看打长鼓。我心中一喜。
第二天我到冯茂山家中时,他已经换好了瑶服,穿一双青色圆口布鞋。我四处搜寻,没有看见长鼓。黄旺生也陪着来了,悄声说道,民间保管长鼓有讲究,平常放在阁楼上,过春节或还愿时就摆在神台上,打鼓前要拜神,民间说法是请鼓。有的还去庙里拜祭,请法师请鼓,打完后再送回庙里收鼓。老班子打长鼓,师公必须净身、穿瑶服,表示有诚心,这样才灵验。    
说话之时,冯茂山已从阁楼取下来一个雕花杉木长鼓,摆在堂屋神龛前。他点燃香和几张纸钱,蹲在地上念念有词,纸钱烧成灰烬后,他起身站立,双手持香放在额头前,面对神龛三拜,将一支香插到神龛上盛米的碗中,另两支香分别插到前后门的地坪上,最后走进堂屋,持起神台上的长鼓,宣告请鼓仪式结束。
想看“文打”还是“武打”?
老叶第一次看,请鼓仪式搞得如此庄严,也来了兴趣,何为文,何为武?
我说,两种风格,与地域有关。
黄旺生站在身后,低声补充,文打步伐活,人墩得矮,动作平稳缠身,也显灵巧。武打的动作舒展幅度大,节奏感强,粗犷有力。
老叶说,都晓得村书记是吹鼓手,没想到也是个打鼓手?
黄旺生憨笑,连忙摆手,没吃过猪肉还不允许见过猪跑路啊。
冯茂山先给我们演示几个基本动作。他左手手心朝上,握住鼓身中部,横于身前,虎口朝着一端鼓头,这是阳手横鼓。左手握鼓中端,手心向上,鼓头朝左下方,鼓前低后高,这是下阳斜鼓。他又摆一个姿势,左手虎口朝上握鼓中部,竖立身前,这是正竖鼓。
老叶急性子,听得一头雾水,催说赶紧打一段,说多了记不住。
冯茂山缓步退到屋坪中央,说给你们打一段走角吧。
黄旺生对老叶说,走角就是走路。过去出门肩挑背扛,山路窄,人不能挺直身体,都是趴着往上爬。
冯茂山立定身,调匀呼吸,原地右脚轻跳,左脚屈膝勾脚前抬,脚落定,身体左转一圈,左手下阳斜鼓,经右手拍击后于左肩旁反竖鼓,双脚作跪蹲状。接着左手前翻腕,长鼓划出一道上弧线,落至左侧阳手横鼓,上右脚来一个大八字半蹲,右手拍鼓,鼓向左经立圆划到右边成正竖鼓。又接着左脚上勾前抬,右脚原地小跳,鼓向前立圆一周成正竖鼓,右手击鼓尾。他曲蹲吸跳,上肢手臂变换鼓花,透着股刚劲气,动作流畅得像条水中游鱼,扑溅出一朵朵水花。
我端着相机,咔嚓不停。老叶看得津津有味,鼓掌叫好。
瑶山长鼓有讲究,打鼓拜四方,待冯茂山东南西北各打一遍,立身收鼓,额头上冒出一层细密汗珠。他气息起伏,说这只是打了几套动作,到了正式演出,全部打完要个把多小时,打完下来一身湿淋淋的。
我说,冯师傅打得这么好,不接着打太可惜了。
可惜什么,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
没想过带几个徒弟?
老师傅不打也不教,年轻人不学更不爱。
讲心里话,是不是觉得没引导、少扶持?
③冯茂山不吭声。老叶说,应该把你们当长鼓传承人养起来,大家四处讨生计,不是个办法,长鼓作为非遗文化也难发扬光大。
④冯茂山露出怅惋之色,凡事都有个命数,世界变化太快,前几年有一回县里文艺汇演,请了盘修年老哥带我们去表演,一个舞蹈教练排练节目,非把动作改得花里胡哨的,把盘老哥肺都气炸了。
说完,冯茂山进屋收拾,准备回南宁。
(选自中篇小说《长鼓王》,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描写了初见冯茂山时他留给我的印象,其中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使这一形象的展现更具生动性和画面感。
B.句子②冯茂山的“犹豫”,有对遵从传统习俗的考量,长鼓表演充满仪式感,一般在重大的场合、特定的时间进行表演。
C.句子③冯茂山“不吭声”,表现出他默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着“没引导、少扶持”的问题,此时他内心复杂又难以言说。
D.句子④冯茂山的“怅惋之色”,体现了他内心对舞蹈教练随意更改表演动作的无奈以及对长鼓表演受到这种“待遇”的惋惜。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细致描绘了冯茂山打长鼓的场景,使用连续的动词,突出其技术纯熟,运用比喻体现其动作流畅。
B.本文与《祝福》都采用限知视角叙述故事,也都借“我”表现出知识分子面对困境时“彷徨”的一面。
C.“相机”作为小说中的物象,不仅捕捉了瑶民生活中真实的瞬间,同时也记录了非遗文化的精彩画面。
D.小说结尾“冯茂山进屋收拾,准备回南宁”,叙述简短,耐人寻味,丰富了人物形象,暗示小说主题。
8.文章写我与冯茂山初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说本文讲述当下乡村文化在传承中遭遇的尴尬,乡村(民族)文化在消失中被唤醒,以及被推到前台的希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 (3分)A(运用比喻不恰当。)
7. (3分) B(《祝福》并不是限知视角,本文“我”也没有对困境彷徨。)
8. (5分)①从环境上,暗含长鼓文化传承的现状,呈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
②从人物上,交代了冯茂山学长鼓的经历,塑造了他淳朴、尊重传统的形象。
③从情节上,运用简洁的对话使结构更加紧凑,对话中冯茂山拒绝打长鼓,为后文表演打长鼓蓄势(铺垫),形成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④从主题上,打长鼓曾经的盛况与当下的现状形成对比,暗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9. (6分)①“尴尬”是指长鼓传承人“不打也不教”,年轻人“不学更不爱”的社会现状;“尴尬”既反映物质层面的生计问题,也反映精神层面的失落与疏离;尴尬还表现为“非遗”在传承中遇到的变形。
②“文化在消失中被唤醒”是指文中像“我”这样的人走进乡村,发掘和寻找非遗文化,用镜头记录;也指让像我和“老叶”这样的人,重新对“长鼓”这类的非遗文化产生兴趣。
③“文化被推到前台的希冀”是指作者在文中通过细致描写冯茂山为大家进行的长鼓表演,把非遗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达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期望。
(一点2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6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