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离婚(节选)
鲁迅
庄木三和女儿爱姑刚从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许多声音一齐嗡的叫了起来,有几个人捏着拳头打拱,庄木三一面招呼,一面就坐。
“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的问。
“不上城,”庄木三有些颓唐,“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
“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问。
“还是为她。……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这回还是到慰老爷家里去?……”
“嗯。他给说和也不止一两回了,我都不依。这回是他家新年会亲,连城里的七大人也在……”
“七大人?”八三的眼睛睁大了,“他老人家也出来说话了么?……那是……其实呢,去年我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①,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况且爱姑回到那边去,其实呢,也没有什么味儿……”他顺下眼睛去。 “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八三哥!”爱姑愤愤地昂起头,说,“我是赌气。小畜生拼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也不要我,好容易呀!七大人怎样?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②,就不说人话了么?我倒要对他说说我这几年的艰难,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
入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
庄木三的烟早已吸到底,还吸着。他还记得女儿哭回来,说他的亲家和女婿的可恶。一到惩治他亲家这一局,他向来是要冷冷地微笑的,但这回却不,不知怎的忽而横梗着一个胖胖的七大人,将他脑里的局面挤得摆不整齐了。
……
跨进黑油大门,爱姑不由得局促不安起来,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她想:“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从十五岁嫁过去的时候起……”
在这些中间第一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慰老爷魁梧得多;大的圆脸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头顶是秃的,可那脑壳和脸都很红润,油光光地发亮。
“这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殓时塞在屁股眼里的。”七大人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
爱姑偷空向四处一望,只见她后面,紧挨着门的墙壁,正站着“老畜生”和“小畜生”。
慰老爷和七大人说完,转脸向庄木三说话:“……我想,你们也闹够了。冤仇是宜解不宜结的。爱姑既然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散的好。我没有这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现在七大人的意思也这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元!”
“……”
爱姑觉得事情有些危急了,他很怪平时很被沿海居民惧怕的父亲,为什么在这里竟说不出话。
“七大人是知书识理、顶明白的,”她勇敢起来了,“不像我们乡下人。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吗?……我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还有府里呢……”
“那些事七大人都知道。”慰老爷说,“爱姑,你要不转头,没有什么便宜的。打官司打到府里,难道官府就不会问问七大人么?那时候,‘公事公办’,那是……你简直……”
“那我就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
“那倒并不是拼命的事,”七大人这才慢慢地说了,“年纪青青,总要和气些,我一添就是十块,那简直已经是‘天外道理’了。要不然,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
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慰老爷原本就帮他们,七大人又不可靠。但她在胡里胡涂中,还仿佛决定要作最后一回奋斗。
“怎么连七大人……”她满眼发了惊疑和失望的光,“是的……我们粗人,什么也不知道,就专凭他们‘老畜生’‘小畜生’摆布。他们会报丧似的急急忙忙钻狗洞,巴结人……”
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地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
“来――兮!”七大人说。
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
立刻进来一个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对上大人站定,垂手挺腰,像一根木棍。全客厅里“鸦雀无声”。七大人将嘴一动,谁也听不清说什么。然而那男人,却已经听到了,而且这命令的力量仿佛已钻进了他的骨髓,他将身子牵了两牵,答应道:“是。”倒退了几步,才翻身走出去。
爱姑知道意外的事情就要到来,她这时才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后悔,不由地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全客厅里“鸦雀无声”,她的话微细如丝,慰老爷却像听到霹雳似的,他跳了起来。“对呀!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他夸赞着。
……
庄木三点清了洋钱,两方面各将红绿帖子收起,大家的腰骨都似乎直得多,原先收紧着的脸相也宽懈下来,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
(有删改)
注:①旧时绍兴风俗,认为拆掉对方锅灶是给对方很大的侮辱。②换帖:旧时将姓名、生辰、籍贯、家世等项写在帖子上,交换保存,结为异姓兄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表明爱姑把维护“公道”的希望寄托在七大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身上。
B.“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是爱姑对夫权制下自己的肯定,这说明爱姑还是希望得到夫权制的支持。
C.七大人用“公婆说‘走!’就得走!”来维护“公道”,体现了封建宗法制中夫权至高无上,与《祝福》中婆婆发卖祥林嫂的行为如出一辙。
D.“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县里不行,还有府里”,为了维护公道,敢于“拼出一条命”,都说明爱姑已经具有彻底独立的自我觉醒意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善用人物心理堆动情节。爱姑由“局促不安”,到感到“危急”“孤立”,再到“非常后悔”,心层层厚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B.本文次要人物的安排颇具匠心。“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的出现是爱姑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与《祝福》由柳妈对祥林嫂的作用相同。
C.本文在叙述中十要运用了有限视角。例如,庄木三面对七大人时,失去往日威严变得唯唯诺诺,就是通过爱姑的视角来观察的。
D.鲁迅的作品以语言犀利幽默见长。例如《祝福》的标题“祝福”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但本文标题“离婚”并无反讽的效果。
8.鲁迅自评《离婚》一文“技巧稍微圆熟,刻画也相加深切”。请以“七大人”为例简要分析其人物刻画“圆熟”的技巧。(4分)
9.吴组缃曾评价爱姑是“辛亥的女儿”,既“敢于斗争”,又“斗争得软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对以上观点的认识。(6分)
答案:
6.D“已经具有了彻底独立的自我觉醒意识”不对
7.AB.“直接原因”错。七大人“来……兮”表现的威严是人物转变的直接原因。C.“有限视角”错,主要运用的是全知视角,有时换用有限视角。D.名为“离婚”,却由乡绅仲裁,实为“休妻”,同样具有反讽效果。
8.①肖像描写。七大人魁梧、偏胖,红润泛着油光,整个人气派而油腻。②语言描写。“简直是天外道理”“来――兮”七大人对爱姑话很少,说起来慢条斯理,装腔作势,不容置疑,满是威胁。③动作神态描写。将屁塞在鼻子旁“擦了两擦”,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写出了七大人的附庸风雅和故弄玄虚的威势。(“屁塞”按“细节描写”、“颇具讽刺意味的道具设定”回答也行。但若内涵一致,不重复计分)④侧面描写(衬托)。众人都对七大人又敬又怕,侧面衬托出七大人的权威,在乡里具有判明事理、维护秩序的权力。(术语2分,分析2分)
9.①爱姑大胆泼辣,敢于反抗夫家的压迫,公然辱骂丈夫和公公,敢于到七大人面前讨说法,展现了她敢于抗争的一面。(2分)②爱姑的斗争并非自我意识的觉醒。“三茶六礼”“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说明她的抗争更多是意气之争,是按照封建礼法争得坐稳儿媳和妻子的资格,并无自由、爱情等新思想。(2分)③爱姑希望父兄撑腰,本质上是借助宗族势力来和对方对抗。爱姑把抗争希望寄托在七大人为代表的封建权威,更体现了其幼稚和愚弱。(2分)④爱姑的悲剧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对民众思想的启蒙,社会仍是封建礼教的天下。
赞 (0)
刘亮程《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2
师陀《期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