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三个无聊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个无聊人
 
萧红
一个大胖胖,戴着圆眼镜。另一个很高,肩头很狭。第三个弹着小四弦琴,同时读着李后主的词:“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读到一句的末尾,琴弦没有节调的,重复地响了一下,这样就算他把词句配上了音乐。
“嘘!”胖子把被角揿了一下,接着唱道:“杨延辉,坐宫院……”他的嗓子像破了似的。第三个也在作声:“小品文和漫画哪里去了?”总是这人比其他两个好,他愿意读杂志和其他刊物。
“唉!无聊!”每次当他读完一本的时候,他就用力向桌面摔去。
晚间,狭肩头的人去读“世界语”了。临出门时,他的眼光很足,向着他的两个同伴说:
“你们这是干什么!没有纪律,一天哭哭叫叫的。”
“唉!无聊!”当他回来的时候,眼睛也无光了。
照例是这样,临出门时是兴奋的,回来时他就无聊了,和他的两个同伴同样没有纪律。从学“世界语”起,这狭肩头的差不多每天念起“爱丝迫乱多”,后来他渐渐骂起“爱丝迫乱多”来,这可不知因为什么。
他们住得很好,铁丝颤条床,淡蓝色的墙壁涂着金花,两只四十烛光灯泡,窗外有法国梧桐,楼下是外国菜馆,并且铁盒子里不断地放着饼干,还有罐头鱼。
“唉!真无聊!”高个狭肩头的说。
于是胖同伴提议去到法国公园,园中有流汗的园丁;园门口有流汗的洋车夫;巧得很,一个没有手脚的乞丐,滚叫在公园的道旁被他们遇见。
“老黑,你还没有起来吗?真够享福了。”狭着肩头的人从公园回来,要把他的第三个同伴拖下来:“真够受的,你还在梦中?”
“不要闹,不要闹,我还困呢!”
“起来吧!去看看那滚号在公园门前的人,你就不困啦!”
那睡在床上的,没有相信他的话,并没起来。
狭肩头的人,愤愤懑懑地,整整一个早晨,他没说无聊,这是他看了一个无手无足的乞丐的结果。也许他看到这无手无足的东西就有聊了!
十二点钟要去午餐,这愤懑的人没有去。
“太浪费了,吃些面包不能过吗?”他去买面包,自己坐在房中吃。
“买一盒沙丁鱼来拌着吃吧!”他又出去买沙丁鱼。
等晚上有朋友来,他就告诉他无钱的朋友:“你们真是不会俭省,买面包吃多么好!”
他的朋友吃了两天面包,把胃口吃得很酸。
狭肩头人又无聊了,因为他好几天没有看到无手无足的人,或是什么特别惨状的人。
他常常到街上去走,只要看到卖桃的小孩在街上被巡捕打翻了筐子,他也够有聊几个钟头。
慢慢他这个无聊的病非到街头去治不可,后来这卖桃的小孩一类的事竟治不了他。那么就必须看报了,报纸上说:烟台煤矿又烧死多少人,或是压死多少人。
“啊呀!真不得了,这真是惨目。”这样大事能使他三两天反复着说,他的无聊像一种病症似的,又被这大事治住个三两天。
他不无聊,很有聊的样子读小说,读杂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老黑无聊的时候就唱这调子,他不愿意看什么惨事,他也不愿意听什么伟大的话,他每天不用理智,就用感情来生活着,好像个真诗人似的。四弦琴在他的手下,不成调的嗒啦啦嗒啦啦……“嗒啦,嗒啦,啦嗒嗒……”
胖同伴的木鞋在地板上打拍,手臂在飞着……
“你们这是干什么?”读杂志的人说。
“我们这是在无聊!”三个无聊人听到这话都笑了。
胖同伴,有书也读书,有理论也读理论,有琴也弹琴,有人弹琴他就唱。但这在他都是无聊的事情,对于他实实在在有趣的,是“先施公司”:“那些人真可怜,有的连血色都没有了……”“最非人生活的就是这些人,可是没有人知道更详细些。”他这态度是个学者的态度。说着他就搭电车,热诚地去研究“社会科学”去了。
剩下两个无聊,一个在看报,一个去到公园,拿着琴。去到公园的不知怎样,最大限度也不过“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但是在看报的却发足火来,无论怎样看,报上也不过载着煤矿啦,或者是什么大河大川暴涨淹死多少人,电车轧死小孩,受经济压迫投黄浦自杀一类的。
无聊!无聊!
人间慢慢治不了他这个病了。
可惜没有比煤矿更惨的事。
1935年6月12日(有删改)
【注】“先施公司”:旧上海的一家百货公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胖同伴表面上是一个乐天派,有理论书也读,有琴也弹,有人弹琴他就唱,其实他的内心是空虚迷茫的。
B.狭肩头的人对“世界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认为其他两人没有纪律,可见他热衷于学习,自律性强。
C.第三个人不仅喜欢弹琴唱戏,难能可贵的是愿意阅读杂志和其他刊物,足见其关心时事,有责任担当。
D.他们三人都过着优裕的生活,不仅住得高雅,吃得高档,还常逛法国公园,表现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追求。
7.文中多处写到李后主的词,对此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千里山河破碎,四十年来家国沦丧,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现状相契合。
B.词中抒写了沉重的亡国之痛,李后主内心的无限辛酸与三人的无聊形成鲜明对比。
C.老黑像诗人似的唱着不成调的曲子,以此来对抗无聊,有效缓解了他内心的空虚。
D.运用反复的手法,将相同的唱词多次呈现,反映出三个年轻人内心的彷徨和无措。
8.小说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与鲁迅的《阿Q正传》创作动机是一致的,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A 7.C    8.①社会环境沉重、压抑和不安,甚至败坏、腐朽。
②个人无奈与挣扎,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个体,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9.①通过三个无聊人的生活片段,展现了普通人在动荡社会中的迷茫和挣扎。
②通过描绘三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心灵的麻木。
③希望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唤醒民众的意识、引起社会的关注。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