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岛和春天
阿占
“这粉嫩嫩的鳃,看看,当流的!”
刮鱼肉是个功夫活儿。话不多说,老迷从鱼的颈部下侧入刀,一刀捅到鱼骨。刀面紧贴鱼骨滑行,鱼切两片。接下来就是排斩。鱼肉被平放在砧板上,双刀有节奏地一路斩过,斩得透透的,斩到不留缝隙,斩至手感有了黏性为佳。想偷懒的话,这道工序也可用绞肉机操作,只是少了手上功夫,口感也就欠了。
老迷四十岁才在沿街老屋里开了个鱼肉饺子馆。老迷本也不姓迷,大名王既明。他爷爷早年读过私塾,《楚辞》里有句“夜皎皎兮既明”,被他拿来用了,一来对应出生的时间;二来取曙光之意,万事有希望。听上去怪有文化,怎么就被演绎成老迷了呢?原来,老迷是从迷汉叫过来的。在岛城坊间,迷汉是个贬称,特指做事不过大脑、条理弄不清之人。以此类推,老迷,资深迷汉也。
为了买到当流海货,活蹦乱跳的那种,他每天凌晨四点出门采购,骑摩托车直奔码头,往返二十公里。夏天好说,三九天就不行了,北风刺骨,似有暗器或铁物,在深黑的街道上闪着寒光,把老迷扎得浑身疼。
人们劝:“不用这么辛苦,买个大冰柜,三天跑一次码头就够了。”老迷固执,鱼饺子就是吃个满口鲜,绝不能放五香粉等重口调料。冰上两天,腥气反出来,只能下大料压制,味道就不对了。
人们摇头:“你四十岁创业,不容易,赶紧赚点钱,好娶老婆生孩子,这么个穷讲究法儿,还有啥利润?”老迷不肯:“门头上有我的名字,砸了牌子,丢的都是自己的人。还有呢,房子是我爷我爸留下来的,他们的人也就一起丢了。”
人们无奈,迷汉本性不改。
在研究饺子馅的过程中,老迷渐渐悟出了辩证关系。都说鱼羊鲜,鱼饺子有羊肉饺子衬托,“鲜”字才能扎实。于是乎,他创新了一款羊肉西红柿馅的,能把人吃哭。西红柿买来不能马上用,先搁在北窗台晾晒几日,待熟透了,下水了,做出的馅才能鲜汁满口。
生意越做越兴旺,地方不够用了,老迷把左邻马叔家租下,还是不够用,又把右舍陈姨家租下。事实上,那个时候,新城已经崛起,地产商不断地炮制新贵噱头,人们开始迷恋钢筋丛林,迷恋高处的霓虹,祖传的老屋卖的卖,租的租。
再往后,自媒体兴起,老迷开始出现在背包客的旅行日志里。自媒体把老迷的名气带往四面八方,就像原子裂变一样,来老城看海必到饺子馆打卡,背包客一拨拨拥进来,就餐高峰时,为了等翻台,门口甚至排起了队。
老迷和他的饺子馆火了。
六月的一天,马叔的儿子上门收房租,说到了老城规划:“咱们这个片区,属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历史风物保护范畴,政府要征收了,给征收费的时候,千万别急着答应,得往高处喊价。”
征收政策下来以后,邻居们很快签了字,去留自由。马三曾经馊主意不断,“咬住不松口”,结果他第一个签的字。政策很优厚,拿到补偿款的人们去别处买了楼房,居住条件似有天壤之别。
呼呼啦啦,轰轰隆隆,咚咚锵锵,一下子都走了。
老迷却不愿走。六十岁的人了,走不动了。年轻的时候想走没走成,一旦留下来生了根,便是荏苒一生。老迷跟妻子感叹,曾经闯荡世界的野心,在这间老屋里被慢慢地驯化,羁绊住他的,从父母到妻儿,现在,竟已成了老屋本身。
从此,老街就沉寂了。很多店铺纷纷关门,只有老迷的饺子馆还做着生意。从前,一路烟火密集,市声喧喧嚷嚷――现在,饺子馆如孤岛,成了黑夜里最寂寥的那盏灯。
行人越来越少。有时一个上午,除了快递小哥就是外卖小哥,再无他人。都兴叫外卖了,谁还堂食?
妻子说:“要不试试?”她的建议是,出锅后过一遍盐水再装盒,饺子不会坨。老迷忽然黑了脸:“从煮好到送达,怎么也要二十几分钟,汤汁都被面皮吸收了,还能好吃吗?”
老迷死犟,也自有道理。外卖平台扣点30%,想赚钱,就得提高售价。一盘饺子二十几块钱,离不开这一口的,图个物美价廉,涨价就没意思了。况且,饺子趁热才好吃,路上凉了,再颠了破了,很多事就不好说了――老迷认为,饺子一旦外卖,他就失去了掌控力,那副夸张的口气,好像国王失去了城池。
生意淡,人就闲。
妻子说:“北边的两条路上,几个还在营业的门头房都用绿网罩住了,马上就到我们了,也不知道会修成什么样。”
“修旧如旧呗。政府这次征求了很多专家和市民的意见,尊重建筑本色,对照着资料图片来,不会有差池。”老迷说,“等着大环境改造好了,咱们就动手装修一下饺子馆,风格最好和政府改造的整体风格一致,里外里,呼应一下,也有个讲头。”
说到改造和装修,老迷来了精神,像正在等待吹哨的运动员,对前方那个终点没有任何迟疑。
“前段时间的广场灯光秀,能不能再弄一场?我元宵节那天去看的时候鞋都快挤掉了。”
“老城好玩的去处越来越多,里院那边的博物馆不是快建好了?”
“外地人都在夏天来避暑,其实他们也应该来看看这里的冬天。红的瓦,白的雪,绿色的雪松,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老迷和妻子,有一搭无一搭,各说各的,细听起来,说的又都是一回事。
窗台上,晾晒的西红柿摆了几趟,汁水已经饱胀到极限。窗外早春正好,阳光漫进老屋,洒下一地细碎。宁静,明亮,又充满倔强。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迷十分看重饺子品质和口感,为此他坚持手工制作肉馅,当日采购,不放重口调料。
B. 拆迁政策优厚,邻居纷纷搬走,老迷却不走,因为他早已察觉到老街还能再次繁荣。
C. 老迷反对妻子做外卖的提议,既怕涨价伤老顾客的心,更担心失去对饺子品质的把控。
D. 饺子馆生意变淡,夫妻二人却闲而不愁,反映出他们作为普通人安然自守的精神境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制作饺子馅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老迷手艺的娴熟及追求品质的形象。
B. 小说第三段插叙老迷绰号的由来,既解释他手工制馅的行为,也为下文他的执着铺垫。
C. 老迷年轻时闯荡世界的野心与年老不愿搬走形成对比,表明他早已被劳累的生活驯化。
D. 小说语言富有地域特色,如“当流的”“里外里”,亲切质朴,营造了特定的文化氛围。
8. 文中加点的“辩证关系”在老迷身上有哪些体现?
9. “留白”是小说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小说“生意淡,人就闲”之后的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老迷坚守对鱼肉饺子品质的追求,又创新出羊肉西红柿馅的饺子。
②老迷不愿舍弃老屋,又积极接受政府对老街的改造。
9. ①小说对老迷、老迷的饺子馆的命运以及老城的未来发展并未明确交代,进行了“留白”。
②老迷夫妻关于老城变化的对话,预示着老城和饺子馆都将迎来新生,主题表达含蓄蕴藉。
③对晾晒的西红柿汁水饱胀的特写,暗示了老城人们的生活蓄势待发,再创辉煌,有含蓄之美。
④以宁静、明亮、倔强的早春阳光这一画面作结,隐含着老城人们未来生活的美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他早已察觉到老街还能再次繁荣”错误,老迷不搬走,是因为对老屋有深厚的感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他早已被劳累的生活驯化”错误,表明的是老迷对传统的坚守。
故选C。
赞 (0)
萧红《三个无聊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3
苏沧桑《走,去山里看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