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韶峰郁郁,湘水汤汤
卞毓方
韶山的“韶”,拆开来看,是“音”旁加一个“召”字。音召,音召,音乐召来了什么呢?相传上古时候,舜帝南巡到了这个地方,奏乐助兴,引得百鸟翔集,凤凰来仪。这乐,就名为“韶”。这山,也便缘了“韶”乐,得名为韶山。凤凰不落无宝地,古老的传说,已为伟人的出世埋下了久远的伏笔。
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的故居旧貌依然。一九七○年,我第二次来时是这样;一九六六年,初次来时也是这样。门前盈盈着一弯莲塘,塘中绿叶田田,酡红点点。塘边,一座石砌的码头,极有韵致地,延伸到水中央。码头的左侧是木制的水车架,为防风剥雨蚀,在表层又抹了一道水泥。沿塘的四周,栽了十一棵树,为松,为杉,更多的为柳。屋后峰攒峦簇,高低远近错杂,蓊蔚从雾里腾起,烟霏在林梢变幻。故居是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形结构,土墙,瓦顶,高而轩敞。房屋亦齐全,除“凹”形的一侧和邓姓人家共建,正堂之外尚有退堂,卧室之外又有卧室,柴屋之外另有仓库,猪栏之外另有牛栏。无论是第一次,还是这一次,我都认定,倘若稍加装修,即使在今日的湘中,仍不失为一座美庐。
变化了的是乡邻,是背景。突出的是莲塘对岸,正冲着故居的门楣,冒出了一栋洋派的“毛家饭店”。女店主叫汤瑞仁,当年这运动那运动中的积极分子。闻风善动的角色,常常比反应迟钝者占有更多的先机。汤瑞仁的这一招合乎民情,又得着地利,生意自然做得十分红火,招牌如今响遍三湘,还一路亮到北京。她无疑带了一个好头,故居附近的乡亲,几乎家家兼营饭馆,有的还兼营旅社。那招牌,一律神气地冠着“毛”字。这一刻,当我穿过故居屋后的晒谷坪沿山路曲折,寻找毛泽东父母的坟墓,一路上,便不断有店家招呼用餐。不过,也仅仅限于机械性的招呼,不见有人上来拉客。变动中的韶山人,在踏入商海之际,仍然存着不卑不亢的矜持。守候在毛泽东父母坟山的小贩,就伶俐活络多了。游客刚到坡脚,她们就热情地迎上前来,兜售香烛、纪念品,你不买,她们就前后跟定,循循善诱,或者说纠缠不休。使用频率最高,也最能说动游客掏出钱包的,要数如下的台词:“这里是毛主席家的祖山,很灵的哟!你大老远地跑来,一定要带一点灵气回去哟!”
委实灵。山,还是普通的山,树,还是普通的树,合葬的坟墓,也不过是水泥地一圈,黄土一丘。但你往墓前一站,千般嘈杂,万种思虑,都会从脑海中退潮,消隐。五千年华夏青史随风飘逝,只剩一张白纸。八万里风云雷电傍谷沉落,太初般寂静。无所谓秦皇汉武,无所谓唐宗宋祖,记不起罗马人、高卢人,记不起耶稣、牛顿,远离了股市、房改,远离了麻将牌、世界杯。山川随地球旋转而旋转,草木赖溪壑清芬而清芬。你凝神,屏息,默数自己的心跳。然后闲眺墓侧的任意一截松枝,欣赏缀于髭叶间的松果,体味蕴含在松果间的禅思;或者冥想左近的另一座土墓–毛泽东的元配毛罗氏之墓,没有墓碑,没有装饰,没有……或者你什么也没有眺望,什么也没有冥想。唯有空灵,绝对空灵。
滴水洞更添了一层神秘,此地虽号称仙山洞府,实际上并无山洞,它只是万绿丛中的一处“世外桃源”。毛泽东祖上曾在此生息,祖父毛恩普就葬在西侧山腰的虎歇坪。因此,六十年代初,遵照毛本人的意愿,在此兴建了三栋别墅式的建筑群。去滴水洞,浸透感官的是清,雅,幽,深。“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毛氏宗谱记载的这首小诗,无疑在宣告正如毛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所夸示:“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出后定有达人。”进洞的路呈上坡状,右侧是奇岫危峰,峰巅处长松绣天,涛声百沸。峰脚刻有若干当代人的题词,最醒目的是毛的次子岸青,分别用俄文、中文题写了“我酷爱韶山”,落款是“毛岸清”。一个“酷”字,托出了心头呼拉拉的烈焰。路的左侧是湛湛深潭,周遭密萝缠绕,修篁垂映,看上去渌渊镜净,波澜不惊。正当你左观右赏,频频回头之际,前方,或上方,或四面八方,传来了“红太阳”的颂歌,并配合着毛泽东讲话的录音。歌声忽强忽弱,话音忽柔忽刚。游客若在其外,若在其中。仿佛那逝去的日脚,又马蹄般得得得、得得得地踏来,踏来。红尘中能保留这样一个所在,也是主客共同的缘分。
回首既往,我曾经三次目睹“龙颜”。吾辈碌碌苍生,见一次已属殊荣,而我竟一而再,再而三,算是三生有幸的了!佛家讲究“摄光”,我虽不是佛教徒,确实领受了伟人给予自己心灵造成的狂热体验。不过,三次都是在天安门前的群众集会,伟人立于高处,我居低处,以低望高,只能仰。仰视伟人,这也是那个年头特有的角度。毛泽东天纵雄姿,气概非凡,只一瞥,就在我的灵台永远生了根。“仰”,毕竟不是视觉的双向交流。就算毛泽东垂爱俯视,未必能看清我。他只是把我等同于眼前的一缕纤维,一滴水,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故居旁的晒谷坪,我同一位卖纪念品的少女聊天,顺便问:“姑娘,你知道毛主席家是什么成分?”“富农呀。”她平静地回答,“这一片二十二亩地,都是他们家的。”
“可是,一般书上,都含含糊糊地说成农民?”我认识一位姓刘的诗人,文革间无意中说出毛主席出身富农,便交出了十个月的自由,饱尝铁窗风味。
“富农也是农民嘛。”少女笑了,“从前这里没几户,就毛主席一家,姓邓的邻居一家,我祖爷爷一家,相互都知底的。我祖爷爷姓李,和毛主席从小一堆儿玩。二十年代,毛主席在韶山搞农民运动,县城的反动派要抓他,毛主席扮成郎中连夜出走,就是我祖爷爷他们把他抬下山的。
叙述简练,有板有眼,还带了普通话的味儿,不由得对她高看一眼。“能谈谈你的情况吗?我看你不像是做小生意的。”
“我吗?在湘乡读师范,今年毕业,还没分配。今天替我爸爸看摊。爸爸是党员,上午去区里开会了。妈妈在看另外的摊子。我还有一个哥哥,在西安读武警技术学院。
“附近总共有多少摊位?”
“三十三个。原则上每户人家只准摆一个,这星期我家领班,按规矩,就可以摆四个,所以忙不过来。”
“你不会留在冲里做生意吧?”
“哪能呢,我大概会分到县里教书。说实话,如今韶山冲的孩子,的确很少念书。他们早早就出来做生意,仗着这是旅游区:一年到头,总有客人来哩。”
(节选自卞毓方散文《韶峰郁郁,湘水汤汤》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了一个古老神奇的传说――韶乐飘飘,百鸟朝凤,能够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让读者充满遐思。
B.我两次来韶山,都认定,倘若稍加装修,……仍不失为一座美庐,作者希望把毛主席故居装修得更加漂亮。
C.你往墓前一站,千般嘈杂,万种思虑,都会从脑海中退潮,消隐,墓地是不易设置景点的,让人不安。
D.“毛泽东的故居旧貌依然”与“变化了的是乡邻”,两个段落运用对比写法,表达作者盼望韶山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7.关于文中划线的段落,下列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运用“补叙”的手法,回忆了自己曾经三次目睹毛主席的风采,三次都是在天安门前的群众集会。
B.作者引用佛教用语“摄光”,并且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毛主席时候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C.毛泽东天纵雄姿,气概非凡,只一瞥,就在我的灵台永远生了根,这里“灵台”就是“心”的代名词。
D.本段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年代,伟人给予自己心灵造成的狂热体验,让读者也能领略到对伟人的崇拜之情。
8.“滴水洞更添了一层神秘”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神秘性的。(4分)
9.文章结尾写我与一位卖纪念品的少女聊天,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你是否认可,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6. 【答案】A
【解析】理解正确。B“作者希望把毛主席故居装修得更加漂亮”理解错误。C“墓地是不易设置景点的,让人不安”无中生有。D“表达作者盼望韶山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理解错误。
7. 【答案】A
【解析】运用“补叙”的手法,理解错误。应该是“插叙”。
8. 【答案】
①文章开头的神话传说,已经给文章罩上了神秘的色彩。②去滴水洞,浸透感官的是清,雅,幽,深。③进洞的路呈上坡状,右侧是奇岫危峰,峰巅处长松绣天,涛声百沸。左侧是湛湛深潭,周遭密萝缠绕,修篁垂映。④毛氏宗谱记载的小诗和毛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渲染了滴水洞的神秘色彩。⑤巧妙地增加了音乐和录音:前方,或上方,或四面八方,传来了“红太阳”的颂歌,并配合着毛泽东讲话的录音。歌声忽强忽弱,话音忽柔忽刚。游客若在其外,若在其中。唤回了逝去的岁月。
(每点1分,答出其中4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 【答案】
我不认可画蛇添足的说法。
①聊天少女与开“毛家饭店”的女店主汤瑞仁和在毛泽东父母坟山兜售香烛、纪念品的小贩共同组成了社会人群,三者都是韶山冲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体。②聊天少女与女店主汤瑞仁和小贩形成鲜明对比,点明了散文主旨――红色旅游景点的人们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③结尾写聊天少女,文章结构安排独具匠心。④结尾给文章增加亮色,能引发读者更广泛地思考。
(每点2分,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学生若答成认可不给分。)
赞 (0)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5
张承志《春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