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本来
朱以撒
这家乡间的小酒楼偏于一隅,门面不彰,菜肴却很让人称赞,材质鲜活,做法也质朴,就是农家柴灶上的烹炒,作料也是家常的――他们给客人上的菜,如同自己所要品尝的。这也使它的经营没有什么特别,按家常手法即可――一家人的饮食也大抵如此,或者还要简单一些。
可惜,最后一道甜点还没有上来我就得走了,时间有时就是算得那么紧,便觉得无可奈何。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就是没有办法都以完整来收束,真的求完整就刻意了。
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
如果自己坐在书房里信手写写,上午的阳光从外边大量地铺展进来,那真是让善感的文士视为舒适的日子。我看了一些五代时的日常,文士都不富裕,大抵维持每日基本的生存,便没有太多的琐屑,日子缓慢,生存简单。文士都不是快速奔跑的兔子,不是他们跑不动,而是没有催促他们奔跑的鞭子,这也使一个人在书斋或者茅舍里的日子简淡了不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时人与古人相远的地方――如果大家奔竞无休,这个世道还会安宁吗?这便不禁要问:一位文士的书写是为什么?我想更多的还是自适,有所触及便奔涌而出,于是把笔纵横,让字面兜住。文士书写的癖好是天生的,不必他人提醒,亦不必说与他人知,每个人每日去做便可。甚至客人来了,喝茶,说的也是其他话题,并不打算让他看到刚才兴起时挥就的一幅草书。露与藏,亦是各极其乐。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就像有人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有的人却躲在家里喝稀粥快意。
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喝稀粥的氛围肯定是冷清一点的、纯乎一点的日常。如果一个人想脱离日常,以另一种状态出现,那就是非日常了。从外表来看,只是一个人的言说举止生出变化,细究则是内部发生变化,有意识地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现――每个人都有应世应景的方式,适时而用,有的自己没有察觉,但外人还是看出来了。
每个人都有一些真实的元素,只是人的社会属性强大之后,自然的程度就降低了,便使人面对人事时,会发出真耶伪耶的疑虑。明代谢榛曾说:“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谁不愿意省力和自然呢?但人生不是家常,得适应家常之外的许多场面,也就要有一套使力和勉然的套话,才可应对。曾国藩想儿子曾纪泽走官场之路,但他认为儿子的行止太轻快,显得不“压重”、不“重厚”。那时的曾纪泽最多二十岁出头,言行敏捷欢快实属常态。曾国藩却早早按官场那一套来规范,不任其横出旁逸。当然,这不是曾国藩一个人对儿子的要求,也不是曾纪泽一人的不快意,整个时代都如此,而且延续下来了。罗庸在西南联大讲课时认为,在入世的生活中,保有一段出世的心情,便时时能在超悟中体会到一些人生真趣。这样的生活态度使人轻快地跑动,快捷地言说,能不开怀?
简单是我喜欢的一种方式,可用于世事。小时候写字,只是想写得好看一点,以此为乐趣。想法简单了,做起事来轻松之至。我的父亲从来不夸儿子会多么有前途,就是亲戚朋友赞扬了,父亲也不随之应和,因为父亲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似乎本应如此。自己乘兴一以贯之做下去,是很开心的,总会有点收获,或者教训。我想,书写就是一个人的过程,一个人心甘情愿没完没了地写,投给某个报刊,接下来苦苦等待――退稿越来越多,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觉得痴迷写作真是荒唐。我只是笑笑,也谈不上难过,毕竟是做自己真喜欢的事;接着再写,真实不虚的力量后来才显示出来――写出来的文字终于可以发表了,这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一个作家的前后表现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真实地写,觉得没有比这种个人的消遣更有意思――个人的日常生活没那么有意义,最多是有意思。想想自己带了不少研究生,当时在课堂上已经把他们训练得笔下时出锦绣了,却在毕业之后大都不写了。不写就不写吧,也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一位艺文爱好者经过几十年的砥砺,技能达到了可称娴熟的程度。这些技能甚至比古人娴熟,比不上古人的,永远是内在的距离,如何都达不到闲云出岫、清风自在。这也是我千方百计要看一些古人笔墨的原因。古人常见不择纸墨、不计工拙之说,并非真如此,而是认为情性比纸墨、功夫更要紧。适兴下笔,写到哪儿算哪儿,失误的地方还涂抹一下,不是写官告,而是为了私享。现在写一幅字,会有一堆告白――墨汁是何种品牌的,毛颖又是何种动物毫毛,而纸张更是讲究。物质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轻看了。其实,很多方面都如此。
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老家翻来覆去地看几幅残破的北凉写经,父亲也过来扫了一眼,说,啊,写得太不好看了。的确是太不好看。可父亲不知道,把玩的是里边的滋味。
举止本色,一个人不装,真能给人以吸引。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间的小酒馆地理位置偏僻,门面装修不彰,菜肴制作家常,经营方式普通,处处突出“家常”二字。
B.“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承接上文,“才好”一扫前面遗憾,体现了淡然、随意与自适的人生心境。
C.“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一句,鲜明地表明了“我”对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的人讨厌的态度。
D.“我”喜欢翻来覆去地看几幅残破的北凉写经,这是因为“我”喜欢里边的滋味,但是父亲认为写得太不好看。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本来”既是写作对象,又是文章主旨,虽然材料没有直接点出这两个字,但处处都隐伏着“本来”之意。
B.文中曾纪泽的例子和罗庸的言论从相同角度有力地说明了“本来”被厚重的世故之壳包裹着,很难透露“本来”面目。
C.文中将现代文人与古代文人在书写时对物质材料与自然情性的关注点进行对比,说明前者在笔墨的境界上低于后者。
D.末段以“举止本色,一个人不装,真能给人以吸引”作结,不仅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戛然而止,还进一步彰显了文章主旨。
7.文中为什么要写文士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8.有人说,朱以撒的散文看起来简淡自然,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简要分析。(6分)
答案:
5.C(“鲜明地表明了‘我’对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的人讨厌的态度”分析错误。根据“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可知该项错误)
6.B(“文中曾纪泽的例子和罗庸的言论从相同角度”分析错误,结合文中曾纪泽的例子和罗庸的言论的内容来看,“曾纪泽的例子”是人世角度,“罗庸的言论”是出世角度,两者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7.①文士的生活简单,缓慢,从无序中求得了一份舒适,透着一种散淡、闲适,呈现了生活中的本真,体现了主题。②用文士的生活与时人奔竞无休的生活进行对比,揭示了时人远甚于古人,引发我们的思考。③文士的书写生活关键在于自适,每日去做便可,藏露自然,各极其乐,揭示了文士精神的意义。(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①简淡自然:本文所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刻意求工,随意自然;语言上不事雕琢,如与老友闲谈,闲适挥洒,娓娓道来,有简淡自然随意之趣。②力量和深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思考,对现代文人喜欢粉饰、掩盖真实进行了批评,态度鲜明,富有力量。(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