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语
格非
一
秀米被押解到梅城之后,在监狱的地牢中被关押了三个月之久,随后她被转移到城南的一处荒废的驿站,里面堆满了棉花。她最后的居所是位于山坳的一幢花园洋房。除了鸟鸣和夜晚的暴雨,这座洋房把秀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隔断了。她觉得这样很好。失去自由后的无所用心让她感到自在。
革命后的龙庆棠正忙于地方势力的新一轮角逐,当他重新想起这个从普济来的革命党人之时,秀米已经在狱中被羁押了一年零三个月。到了这个时候,龙庆棠已没有加害她的意思了,相反,他三番五次派人来狱中探望,送来茶食、精美的点心和各类生活用品。秀米只留下了一方砚台、一支羊毫毛笔、一块墨、一本关于桑蚕的书。为了投其所好,他又让人送来了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梅谱》,陈思的《海棠谱》,袁宏道的《瓶史》,韩彦直的《橘录》。阅读这些书籍,
她对龙庆棠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
植物和花卉给她带来了一些自认为不配享受的乐趣,为此又陷入了忧伤和悲哀之中。哪怕是一丝的喜悦都会搅乱她的平静,会让她想起耻辱而喧嚣的过去,尤其是那个在狱中出生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有好好看看他。
她的身体复元之后,便以惊人的毅力训练自己忘掉他,忘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事。不管是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还是那些聚集在横滨的精力旺盛的革命党人,所有这些人的面孔都变得虚幻起来。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出狱的前一天,龙庆棠突然来到狱中,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而是最后一次。他现在的身份已不是候补知州,而是梅城地方共进会的会长。龙庆棠虽然还不知道秀米已变成了一个哑巴,但他对后者的沉默和冷漠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容忍。当然,他也给了她最后的建议:留在梅城,和我们一起干。甚至立刻给她委任了一个官职,叫做“劝农协会理事长”。
秀米想了想,即铺纸研墨,以“春笼海棠固宜燕,秋尽山榆已无蝉”一联答之。庆棠见了,脸一下就红了。他点点头,又问道:“那么,出狱后你打算做什么?”秀米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最适合我的,是做一名乞丐。”龙庆棠笑道:“那恐怕不合适。你太漂亮了,也过于年轻。”
【龙庆棠(
1864
–
1933
),祖上世代贩盐为业。
1886
年加入清帮,为宝荫堂执事,逐渐控制了江淮一带私盐贩运,
1910
年补梅城知州,统领地方兵马,辛亥革命后进入政界,
1915
年任讨袁救国会副总参谋长,
1918
年退出军界移居上海青浦,涉足鸦片走私,旋即成为上海清帮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33
年
8
月与黄金荣联合密谋刺杀杜月笙,事败,被绑巨石,沉入黄浦江中。】
秀米没再说什么。她决定重返普济。当然,她也只能这么做。
二
十二年以后。
到了十一月初,普济田里的稻子都已割完,光秃秃的稻田地已覆盖着一片白茫茫的薄霜。
十多年来,秀米一直在后院照料她的那些花花草草。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钵、花盆和花桶。玉簪、牡丹、蜀葵、棣棠、杜鹃、甘菊、腊梅之属,充盈其间。
父亲的离家出走,母亲的离世,让家里冷清了很多。虽说禁语誓已破,但秀米的话通常很少。眼下正是深秋,晚菊开得正好,秀米有时也会凭记忆所及,抄录几首菊花诗给喜鹊看,聊作破闷解语之思。那些诗的意思,也让喜鹊深感不安。比如“东篱恰似武陵乡,此花开尽更无花”,要么“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或者
“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
这年冬天的一个清晨,秀米像往常一样从阁楼上醒来。天气实在是太冷了,秀米赖在被窝里久久不愿起床。太阳出来了。喜鹊在菜地里冲着阁楼大叫。她说:茶蘑架下几株腊梅全都开花了。
秀米从床上起来到五斗橱前梳头。她看见摆在桌上的那只瓦釜里结了一层晶莹的薄冰。秀米只是不经意地朝那瓦釜瞥了一眼,她的眼神一下就呆住了。由于惊骇,她的整个脸都变了形。
她从冰花所织成的图案中看到了一个人的脸,这个人正是她的父亲!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似乎在捻须微笑,他坐在一条宽敞的大路边,正和什么人在下棋。
阁楼里的光线太暗了。秀米随手将木梳一丢,端起瓦釜来到了屋外的凉亭里。
正好有一缕阳光从东院墙的树梢顶上照过来,秀米坐在凉亭边的石凳上将冰花凑在阳光下仔细观看。父亲的对面还坐着一个人,但她只能看见他的背影。两人坐在一棵大松树下,背后是一片低缓的山坡,山坡上似有羊群在吃草。他们的身边有一条大路,路边是一条湍急的河流。人物、大树、草木、河水和羊群无不清晰在目,栩栩如生。
大路上停着一辆汽车,车门开着,车上的一个什么人(是个秃头)跨下一只脚,正要从车上下来。秀米觉得这个人面目晦暗却又似曾相识,她想细细辨认,可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这温暖的阳光下,冰花正在融化。它一点一点地,却是无可奈何地在融化。
这幅正在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冰花是脆弱的,人亦如此。秀米觉得心口一阵绞痛,就想靠在廊柱上歇一会儿,喘口气。于是,她就靠在那儿静静地死去了。
一九五六年四月,梅城县县长
【谭功达(
1910
–
1976
),原名梅元宝,为陆秀米次子,降生后即由狱卒梅世光妻抱走,常年居住于浦口,梅世光于
1935
年病故,临终前告以来历实情,其生父一说为普济人谭四,毕竟无可详考。
1946
年任新四军挺进中队普济支队政委,
1952
年出任梅城县县长。】坐着一辆军用吉普车,行驶在通往普济水库的盘山公路上。谭县长从车窗中偶然看见两个老人盘腿坐在一棵大松树下对弈,便让司机停车。同车的姚秘书嘴里噙着一枚水果糖,正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见他喝令司机停车,她便轻轻地碰了碰谭功达的胳臂,笑道:“县长,是不是您的棋瘾又犯了?”
(本部终)
――选编自格非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道“秀米对龙庆堂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厌恶是因为入狱前龙庆棠曾加害过自己,感激是因为在狱中得到他的关心。
B.秀米想忘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事,包括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等,体现出她内心的悲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C.文中引用诗句“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表达了秀米在普济平静的生活中内心细小的波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D.选文的主人公是秀米,她回到家乡普济,和喜鹊一起生活;从小说的内容可以看出,秀米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家道中落,喜鹊是秀米家的佣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典雅,富有诗意和古典美,除了直接引用诗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也能体现出古典美,比如普济、瓦釜,各种植物的名字等。
B.选文在结构上也匠心独具,文中多次出现伏笔和照应;最后一段作为第一部的结尾,看似突兀,实为《江南三部曲》第二部作了铺垫。
C.选文中对秀米在瓦釜的冰花图案中看到父亲和人下棋的描写,颇有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之风。
D.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复杂写出了简单,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寓言达到了写实的高度。
8.概括选文中秀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考据即“考证”,是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的一种方法。选文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考据,谈谈小说中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6.C 7.D 8.①喜欢植物花卉,志趣高雅;
②秀外慧中,爱好传统文化,文学素养较高;
③内心矛盾,渴望安宁;
④淡泊名利,爱憎分明;
⑤自尊有毅力、坚定果敢。 9.①丰富文章内容,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是第三人称叙事,考据是对叙事的完善,显得客观冷静,舒缓叙事节奏。从上帝视角,引发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③补充呈现相关背景,将秀米的生命置于更广阔的时代之中,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秀米的生命与时代紧密相连,人物的厚重感跃然纸上);
④为第二部小说作了铺垫。对县长的考据与上文形成呼应,给第二部小说做了铺垫,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错误,文中应为“秀米对未来的无奈”。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通过复杂写出了简单,……通过寓言达到了写实的高度”错误。应该为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十多年来,秀米一直在后院照料她的那些花花草草。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钵、花盆和花桶。玉簪、牡丹、蜀葵、棣棠、杜鹃、甘菊、腊梅之属,充盈其间”,院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秀米一直照料它们,可见她喜欢植物花卉,志趣高雅;
“送来茶食、精美的点心和各类生活用品。秀米只留下了一方砚台、一支羊毫毛笔、一块墨、一本关于桑蚕的书。为了投其所好,他又让人送来了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梅谱》,陈思的《海棠谱》,袁宏道的《瓶史》,韩彦直的《橘录》”,秀米只留下了砚台、羊毫毛笔、墨和书,可见秀外慧中,爱好传统文化,喜欢读范成大、陈思、袁宏道和韩彦直的书,文学素养较高;
“阅读这些书籍,她对龙庆棠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植物和花卉给她带来了一些自认为不配享受的乐趣,为此又陷入了忧伤和悲哀之中。哪怕是一丝的喜悦都会搅乱她的平静,会让她想起耻辱而喧嚣的过去”,对龙庆棠是既厌恶又感激,认为自己不配享受乐趣,陷入了忧伤和悲哀之中,一丝的喜悦都会搅乱她的平静,内心矛盾,渴望安宁;
龙庆棠立刻给她委任了一个官职,叫做“劝农协会理事长”,她以诗句拒绝他,可见她淡泊名利;入狱前龙庆堂曾加害过自己,所以憎恨他,感激是因为在狱中得到他的关心,可见她爱憎分明;
“秀米没再说什么。她决定重返普济。当然,她也只能这么做”,在龙庆棠许诺官职的诱惑下,她毅然选择重返普济,可见她自尊有毅力、坚定果敢。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丰富文章内容,详细介绍龙庆棠和谭功达的个人资料,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是第三人称叙事,讲到龙庆堂和谭功达,就对龙庆堂个人和谭功达资料进行介绍、考据,是对叙事的完善,显得客观冷静,舒缓叙事节奏。从上帝视角,把各种人物都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补充呈现相关背景,“统领地方兵马,辛亥革命后进入政界,……涉足鸦片走私”,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秀米的生命与时代紧密相连,人物的厚重感跃然纸上;
为第二部小说作了铺垫。“原名梅元宝,为陆秀米次子,降生后即由狱卒梅世光妻抱走,……临终前告以来历实情”,县长为陆秀米次子,降生后即由狱卒梅世光妻抱走,对县长的考据与上文“尤其是那个在狱中出生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有好好看看他”形成呼应,给第二部小说做了铺垫,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