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父亲与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与茶
梁晓声
父亲是从不饮茶的。
1963年我已经14岁了,还没见过茶。但从读过的小说里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饮料。
1971年,也是春节前,我从兵团回哈尔滨探家。那个冬季多雪而寒冷,父亲原本是准备与我同时探家的,却没成行――他在家信中写的原因是:“建设任务紧张,请不下假来。”
母亲告诉我,父亲从四川寄回了一斤茶叶,信上说是花8元钱买的头季芽茶,要我在春节前按地址送给某人。那一年我已22岁,还没饮过一口茶水呢!父亲每月最多才能往家里寄40元,自己舍不得花几分钱买食堂的菜吃,一块腐乳下三天的饭,却用8元钱买一斤茶,千里迢迢地寄回来送人,我想父亲一定是欠了对方极大的人情。
那时,哥哥疯着,母亲关节炎很重,三弟也下乡了,那一斤珍贵的茶只有我去送了。在当年的哈尔滨,整整一斤四川的好茶,确乎算得上珍贵了。
“动力之乡”在郊区,我家离那儿有30多里,且交通不便。我先乘公共汽车到了郊区,又步行跋涉了20来里,却迷失在那一大片样式一律的平房和楼群里。父亲写的地址是不确切的,我忽东忽西奔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打听出个结果,最后只有气喘吁吁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沮丧极了。
到家时,天已黑了。而我将一斤好茶丢在公共汽车上了。
母亲听我说非但没将茶送到,还将茶丢了,眼神呆呆地望着我,整个人像被定身法定住了。许久,母亲才缓过神来,惴惴不安地说:“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我猜你爸肯定是遭遇到了特别为难的事,急着求人帮忙化解,不然会舍得花8元钱买一斤茶送人?你知道的,你爸他可是万事不求人的性格啊!这可咋办?”
父亲的性格我当然清楚,母亲的猜想也正是我的猜想。当然告诉父亲实情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因为那一斤茶的丢失,1971年的春节,我们全家谁都过得高兴不起来。8元钱一斤的四川好茶也只不过是茶,我们和母亲高兴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大的担忧――父亲他究竟遭遇了什么事,使他这个从不求人的人非求人不可?    
回到连队,我才给父亲写信。我在信中实话实说,承认那包茶被我丢失了。接着,批评父亲粗心大意,自己应该将地址搞详细了嘛。最后,询问父亲究竟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是否达到了自己克服不了、非求人相助不可的程度。
1971年整整一年内,父亲没回信。
转眼到了1973年夏季,我又一次探家。而父亲,也终于与我同时探了一次家。我与父亲整整十年没相见了。
父亲已秃顶。我印象中那个身体强健的父亲,变成了形销骨立的老父亲,两眼却还是那么炯炯有神。也唯有此点,仍能显出他倔强又正直的老工人的性格。
父亲又带回了一斤好茶。
他要亲自将茶送给据他所说的“一个好人”。但他出示的地址,还是两年前使我白辛苦了一次的地址。
我说按照那个地址他肯定也会白辛苦一次,他却一意孤行,没法子,我只得相陪而往。
我和父亲用了更长的时间寻找,却没找到。那天很热,我们父子俩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埋怨了父亲几句,惹得父亲光火起来,站在路旁冲我吼:“我是你父亲!我做什么事自有我的道理!”
我也冒火了,大声顶撞:“我哥哥生病了,我已经是家里实际上的长子,你究竟遇到了什么事?不必也不应该瞒我!我有权知道!”父亲气得举起了巴掌,几乎就要扇我一耳光。
团圆的日子里,父亲一直生我的气。到他回四川的前一天,他的气才终于消了些。我往列车站送他时,他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到该告诉你知道的时候,当然就会告诉你。但也许,一辈子都不告诉你,也不告诉你妈,更不告诉你弟弟妹妹!”
父亲将他带回的一斤茶又带回了四川,怕留在家里,母亲收藏得不好,糟蹋了。
他的话,使我心怀不安地离开了家。
1977年春节前,我从北京回到了哈尔滨。当时,父亲已经退休了。
雪后的一天,父亲命我陪他将他再次从四川带回的那斤茶给他所言的“一个好人”送去。那斤茶,第一次带回哈尔滨时是绿的,再次被父亲带回时,已是褐色的了。父亲舍不得一次次花钱买,请四川茶厂里的茶工将那斤茶焙成了干茶,那样就容易保存了。我提醒父亲:“如果还是原先那地址,不去也罢。明明找不到却非去,何必呢?”
父亲表情深沉地说:“有新地址了。今天咱们一定会找到他。”
父亲引领我来到了近郊的一处公墓。在一块墓碑上,刻着“一个好人”的姓名。父亲说:“就是他,咱们山东的一个人。也是我17岁那年到东北以后,给过我许多爱护的人,当年是他介绍我到一家挺大的日本药店去做小伙计的,而我经常向他汇报日本人尤其日本军人到药店去开药的情况。当年我就猜到了他是抗联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当上了一个县的武装部部长,后来,有人说我是汉奸,是他,一直坚持为我作证保护我,要不是他,就没有我平平安安退休的日子,你也不能被推荐上大学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喝茶的习惯,但我总得表达一种心意吧!除了茶,我也再没什么更好的东西值得从四川带回来送给他啊!”
父亲将那包从四川带回来又带回去、退休后再带回来的茶和一瓶白酒,恭恭敬敬地放在坟前。
不由自主地,我跪下了。
我将白酒浇在茶包上,用打火机将茶包点燃了。我和父亲一样,既是一个不喜欢喝酒的人,也是一个不喜欢饮茶的人。父亲已于十几年前去世了。
如今,茶已成了中国人之间普遍送来送去的见面礼,而且包装越来越考究,甚至到了不必要的极其奢华的程度。    
而今天,我时常回忆起父亲与茶、我们全家与茶的那一段往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哥哥疯着,母亲关节炎很重,三弟也下乡了,那一斤珍贵的茶只有我去送了”中的“只”字,暗藏着“我”对父亲的不解与埋怨。
B.与父亲相比,文中母亲的形象显得温和,从“眼神呆呆地望着我”“才缓过神来,惴惴不安”等多处细节中可以看出。
C.由父亲告诉“我”有新地址时的深沉表情,可看出父亲已经知道了苦苦寻找的“一个好人”已经去世了的现实。
D.“不由自主地,我跪下了”,这一跪既饱含着“我”对恩人由衷的感激,也蕴藏着这些年来“我”不理解父亲一直寻找恩人的惭愧。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围绕着“茶叶”这一重要物象,通过三次送茶的行为结构全篇,使得行文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B.文章的标题为“父亲与茶”,开头却写父亲从不饮茶,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如今包装越来越考究的茶成为人情来往的常见礼物,与父亲所送的茶形成对比,突显父亲送的茶虽然包装简单,但情感真挚。
D.文中有两次送茶都在雪天,“那个冬季多雪而寒冷”“雪后的一天”的细节暗示了送茶将以失败告终。
8.文章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了两次送茶失败的经历,你认为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家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代言人”,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平民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是如何体现“平民情怀”的。(6分)
 
 
 
答案:
6.A  7.D
8.①设置悬念。两次送茶失败的经历令人产生了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父亲究竟为了何事一再给人送茶。②丰富内容,为后文第三次送茶揭开恩人事迹蓄势,揭开谜底后更令人感动,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③彰显人物形象。父亲开始不说明送茶缘由只是反复去送,表现父亲的执着,颂扬父亲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本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物,人物平民化。人物家境很普通,家庭背景平民化;“我”和父亲都过着为生活而奔波的普通人的生活。②父亲感恩的方式很普通,内容平民化。父亲执着于送好人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真诚与质朴,很符合平民气息。③情感真挚、朴素。父亲一直惦念、感恩着好人对他的帮助,这种执着的感恩精神,体现了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处,表达了对平民化人物的赞扬与敬佩之情。④语言文字质朴。叙事语言平淡含蓄,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的平凡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从“选材和平民视角”等其他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3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