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伊凡・伊里奇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法院大厦里,当梅尔文斯基案审讯暂停时,法官和检察官都聚集在叶果罗维奇办公室里,谈论着闹得满城风雨的克拉索夫案件。费多尔情绪激动,认为此案不属本院审理范围;叶果罗维奇坚持相反意见;彼得一开始就没加入争论,始终不过问这事,而翻阅着刚送来的《公报》。
“诸位!”他说,“伊凡・伊里奇死了。”
“真的吗?”
“喏,您看吧!”他对费多尔说,同时把那份散发出油墨味的刚出版的公报递给他。
公报上印着一则带黑框的讣告:“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沉痛哀告亲友,先夫伊凡・伊里奇・高洛文法官于1882年2月4日逝世。兹订于礼拜五下午一时出殡。”
伊凡・伊里奇是在座几位先生的同事,大家都喜欢他。他病了几个礼拜,据说患的是不治之症。他生病以来职位还给他保留着,但大家早就推测过,他死后将由阿历克谢耶夫接替,而阿列克谢耶夫的位置则将由文尼科夫或施塔别尔接替。因此,一听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办公室里在座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死对他们本人和亲友在职位调动和升迁上会有什么影响。
“这下子我很可能弄到施塔别尔或文尼科夫的位置,”费多尔想。“这个位置早就说好给我了,而这样一提升,我就可以在车马费之外每年净增加八百卢布收入。”   
“这下子我可以申请把内弟从卡卢加调来,”彼得想。“妻子一定会很高兴的。如今她可不能再说我不关心她家的人了。”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使每个人不由得推测,人事上会因此发生什么更动,同时照例使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
“嘿,他死了,可我没有死,”人人都这样想,或者有这样的感觉。伊凡・伊里奇的知交,他的所谓朋友,都同时不由自主地想:这下子他们得遵循习俗,参加丧礼,慰问遗孀了。
费多尔和彼得是伊凡・伊里奇最知己的朋友。彼得跟伊凡・伊里奇在法学院同过学,自认为受过伊凡・伊里奇的恩惠。午饭时,彼得把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告诉了妻子,同时讲了争取把内弟调到本区的想法。饭后他不休息,就穿上礼服,乘车到伊凡・伊里奇家去。
伊凡・伊里奇家门口停着一辆自备轿车和两辆出租马车。在前厅衣帽架旁的墙上,靠着带穗子和擦得闪闪发亮的金银饰带的棺盖。
彼得的同事施瓦尔茨从楼上下来,一看见他进门,就站住向他使了个眼色。施瓦尔茨脸上留着英国式络腮胡子,瘦长的身体穿着礼服,照例表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派,但这同他天生的顽皮性格不协调,因此显得很滑稽。彼得心里有这样的感觉。
彼得慢吞吞地跟着上楼。施瓦尔茨在楼梯顶上站住,没有下来。彼得懂得施瓦尔茨的用意:他想跟他约定,今晚到什么地方去打桥牌。太太们上楼向孀妇屋里走去;施瓦尔茨却一本正经地抿着厚嘴唇,眼睛里露出戏谑的神气,挤挤眉向彼得示意,死人在右边房间。
彼得进去时照例有点困惑,不知做什么好。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逢到这种场合,画十字总是不会错的。至于要不要同时鞠躬,他可没有把握,因此选择了折衷办法:他走进屋里,动手画十字,同时微微点头,好像在鞠躬。后来,他觉得十字已画得够了,就停下来打量死人。
死人躺在那里,也像一般死人那样,显得特别沉重,僵硬的四肢陷在棺材衬垫里,脑袋高高地靠在枕头上,蜡黄的前额高高隆起,半秃的两鬓凹进去,高耸的鼻子仿佛压迫着上唇。同彼得上次看见他时相比,他的模样大变了,身体更瘦了,但他的脸也像一般死人那样,比生前好看,显得端庄。脸上的神态似乎表示,他已尽了责任,而且尽得很周到。此外,那神态还在责备活人或者提醒他们什么事。彼得却觉得没有什么事需要提醒他,至少没有事跟他有关系。他心里有点不快,就又匆匆画了个十字――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十字画得太快,未免有点失礼――转身往门口走去。
施瓦尔茨宽宽地叉开两腿站在穿堂里等他,双手在背后玩弄着大礼帽。彼得瞧了瞧服饰雅致、模样顽皮可笑的施瓦尔茨,顿时精神振作起来。他知道施瓦尔茨性格开朗,不会受这里哀伤气氛的影响。他那副神气仿佛表示:伊凡・伊里奇的丧事绝没有理由破坏他们的例会,也就是说不能妨碍他们今天晚上就拆开一副新牌,在仆人点亮的四支新蜡烛照耀下打牌。他就把这个想法低声告诉从旁边走过的彼得,并建议今晚到费多尔家打牌。
普拉斯柯菲雅同几位太太从内室出来了。她个儿矮胖,尽管她千方百计要自己消瘦,可是肩膀以下的部分却一个劲儿向横里发展。她穿一身黑衣,头上包一块花边头巾,眉毛像站在棺材旁那个女人一样弯得出奇。“什么事都是我自己料理。”她对彼得说,“要是说我悲伤得不能做事,那未免有点做作。相反,现在只有为他的后事多操点心,我才感到安慰……至少可以排遣点悲伤。”她掏出手绢又要哭,但突然勉强忍住,打起精神,镇静地说:“最后几天他真是难受。”
“三天三夜极度的痛苦,然后死去。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到我的头上,”彼得想,刹那间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他自己也不知怎的,一种常有的想法很快就使他镇静下来:“这种事只有伊凡・伊里奇会碰上,我可决不会碰上。这种事不应该也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他想到这些,心情忧郁,但施瓦尔茨分明向他做过暗示,他不该有这种心情。彼得思考了一下,镇静下来,详细询问伊凡・伊里奇临终前的情况,仿佛这种事故只会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可决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
在闻过神香、尸体和石碳酸的臭味以后,彼得特别爽快地吸了一大口新鲜空气。
“上哪儿,老爷?”马车夫问。
“不晚。还可以到费多尔家去一下。”
彼得就去了。果然,他到的时候,第一局牌刚结束,因此他就顺当地成了第五名赌客。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草婴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伊凡・伊里奇生病以来,工作的职位还给他保留着。伊凡・伊里奇死了,同事们虽然喜欢他,却首先想到了职位变动的问题。
B.认识伊凡・伊里奇的人,通过想象死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来宽慰自己。运用心理描写,体现人们对死亡的回避。
C.施瓦尔茨穿着“表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派”,但却在丧礼上约彼得晚上一起打桥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他十分讨厌死者伊凡・伊里奇。
D.彼得是伊凡・伊里奇最知己的朋友,但从“遵循习俗”可以看出,他参加丧礼,慰问遗孀,画十字表示哀悼,只是按部就班的行动。
7.关于文中伊凡・伊里奇的丧礼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伊凡・伊里奇死亡的神态,让彼得觉得在责备或提醒活人,彼得因此心生不快。
B.施瓦尔茨服饰雅致和模样的顽皮可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得滑稽。
C.彼得在丧礼中感到毛骨悚然和忧郁,是因为他想到伊凡・伊里奇的死。
D.彼得并未在丧礼上答应施瓦尔茨打牌的邀请,却在事后用行动表达了他赞同的立场。
8.参加丧礼的过程,彼得的心绪被伊凡牵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所思所感。(4分)
          
9.传统小说依靠矛盾和别出心裁的结构来推进情节,但作家李栩云从托尔斯泰那里得到的写作启示是“简单明了的结构完全可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情节安排特点和效果。(6分)    
          
 
答案:
6.C(“说明他十分讨厌死者伊凡・伊里奇。”原文并无此意。)
7.C(从原文来看,“毛骨悚然和忧郁”是怕死的事情落到自己头上。)
8.①打量伊凡尸体,因对其相貌的想象,心里觉得不快;    
②最后听到伊凡死前的痛苦状态,感到毛骨悚然、忧郁。但借由常有的想法和施瓦尔茨的暗示,得到自我安慰。(每点2分。)
9.情节特点:①本文的结构简单,场景集中,仅发生在法院和伊凡家里。②本文以伊凡之死为核心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③该情节淡化冲突,缺乏高潮。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详细地叙述了同事内心对伊凡之死的反应。(一点2分,任写2点即可。最高4分。)
效果:①突出同事对死亡的躲避的心理,体现一个对死亡充满畏惧、躲避的社会。②平淡的情节推进,模仿真实生活的节奏。由彼得面对死亡的态度,展现人们面对死亡的普遍心理,引人深思。(一点2分,任写1点即可,最高2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3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