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下文,完成问 题。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ㅤㅤ①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ㅤㅤ②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
ㅤㅤ③“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ㅤㅤ④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辟邪。
ㅤㅤ⑤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
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ㅤㅤ⑥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洗须,或舔身,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看得如痴如醉。
ㅤㅤ⑦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老老少少如追星。
ㅤㅤ⑧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ㅤㅤ⑨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
ㅤㅤ⑩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风调雨顺,把愿景守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
ㅤㅤ⑪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模仿击鼓。
ㅤㅤ⑫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
ㅤㅤ⑬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滋长乡愁。
(1)醒狮是音乐和舞蹈配合的艺术。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醒狮表演的过程。
场景
|
场景一:①
|
场景二:正月日子祈祷风调雨顺
|
锣鼓
|
鼓声咚咚,敲锣打鼓→从快转慢,从慢转快
|
击鼓演奏,从低到高→鼓声回荡,热烈浑厚
|
狮子
|
②
→奔跑呼唤,摇头摆尾
|
睁眼洗须,舔身抖毛→③
|
(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根据以下阅读锦囊完成阅读批注。
(3)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可以编入这一单元,请借助单元前言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 前言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感受到多样的生活 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答案:
6.(1) 劳作之余宗祠舞狮; 狮子苏醒; 弯头摆尾。
(2)①运用比喻修辞,把舞狮的队伍比作“音符”和“田畴里的庄稼”,在村庄穿行的情景,让整个村庄灵动起来、祥瑞。
②不赞同。第⑪段回忆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听到舞狮班鼓声的兴奋喜悦以及看完后的意犹未尽之意,突出表现醒狮给沉寂的乡村注入活力与生命,为下文写醒狮将舞蹈,并走向世界埋下伏笔,寄寓着作者对往事的依恋和淡淡的乡愁。
③“生命”一词写出醒狮具有延续性,这项活动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示例:我认为会收录本文。理由:舞狮是民俗,盛行于民间,符合民.俗的特点,来自古老的传说;舞狮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劳作之余宗祠舞狮,人们用醒狮祈盼来年事事顺心,展现广东地区的民俗风情,是有生命的,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彩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