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求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诱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脾,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签,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谧楼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选自《汪曾棋短篇集》)
文本二
我们翻开汪曾祺的集子,有些故事很难说它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被人们划定为小说的文章,那些大段的看似闲笔的风景描写,对地方民俗人事的介绍,都实实在在有着散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与散文分界不明显,主要偏向小说的散文化。
(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7.下列对《求雨》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了昆明地区气候特点,“栽秧时节”间歇式下雨,空气是潮湿的,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
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盼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黑亮的,表达了人们得雨后的喜悦与希望。
C.孩子们衣着褴褛污脏,没有读过书,大人“利用孩子求雨”,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
D.因为“不缺雨”而“不预备龙骨水车”,用戽斗浇水育苗,小孩祈雨等,都具有地方特色。
8.《求雨》记叙了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
一、7.C
8.①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因大人的焦虑和田地的干涸而求雨,表现普通人身上纯真的人性美。
②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
③小孩子“求雨”看似游戏,却表现了风俗和温情,爱和美,生活的真实与平淡。
④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人对自然力的敬畏与抗争,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愿望。(答出一点给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
9.①情节的淡化。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也不曲折,只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②人物的弱化。主人公望儿,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放在群体中描写。
③描述的散文化。天气和田野的描写,劳作和地方民风的介绍,都有着散文的韵味。
④语言的诗化。反复的儿歌,眼睛的描写,田野的劳作,叠词的运用,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每要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