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共
23
分)
班级开展“知河南,爱河南”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 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其中有闻名
遐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久
① (符 负)盛名的学府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这些历史建筑宛如镶嵌在
② (崇 祟)山峻岭间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数千年来,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天地之中”,是当之无
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答案】(1)xiá kuì
(2)①负 ②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1)闻名遐迩:wén míng xiá ěr,声名远播,远近皆知;
(2)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1)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
(2)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崇:高。
2. 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构建过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2012年9月,郑州东站开始运营时,只有京广高铁郑州至武汉段与郑西高铁在此交会,“米”字只是一个反写的“厂”字。2012年12月,京广高铁郑州至石家庄段通车,反写的“厂”字化身“丫”字,“米”字形高铁网初步架构。2014年7月,郑州东站进入“逢车必停”时代。随后两年,郑太高铁郑州至焦作段、徐兰高铁郑州至徐州段先后开通,“丫”字变为“十”字加一“、”。至此,“米”字形高铁网“十”字定框。2019年12月,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阜高铁相继开通,“米”字只差东北方向的最后一撇,“米”字形高铁网已基本具备整体形态。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
|
【答案】①初步架构 ②2016年 ③基本成形 ④2023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概括。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2012年”以及图片中“厂”字型到“丫”字型的变化,可定位到语段“2012年9月,郑州东站开始运营时,只有京广高铁郑州至武汉段与郑西高铁在此交会,‘米’字只是一个反写的‘厂’字。2012年12月,京广高铁郑州至石家庄段通车,反写的‘厂’字化身‘丫’字,
‘米’字形高铁网初步架构”,此时的高铁还是“米”字的初步架构,由此可概括为:初步架构;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十’字定框”可定位到语段“至此,‘米’字形高铁网‘十’字定框”,再结合前句“
2014
年7月,郑州东站进入‘逢车必停’时代。
随后两年,郑太高铁郑州至焦作段、徐兰高铁郑州至徐州段先后开通,‘丫’字变为‘十’字加一‘、’”可知,此处的时间应为:2016年;
第③空:已知题干信息“2019年”以及“米”字图片又更丰富了一点,可定位到语段“2019年12月,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阜高铁相继开通,‘米’字只差东北方向的最后一撇,‘米’字形高铁网已基本具备整体形态”,2019年的“米”字只差东北的最后一撇,已基本具备整体形态,由此可概括为:基本形成;
第④段:已知题干信息“全面建成”可定位到语段“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河南“米”字高铁网在2023年12月全面建成,由此可提炼时间为:2023年。
3. 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河南小麦育种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优质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河南小麦的丰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①每一个优质麦种都凝聚着育种人的智慧
②多个“第一”的背后,优质麦种是关键
③创新集成了多套小麦育种技术体系
④河南小麦育种人综合利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
【答案】②①④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综合阅读语段可知,文章开头介绍了河南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的地位,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应当是对这一地位的深入解释或与之相关的细节。由此可知,②句“多个‘第一’的背后”承接前句的“均居全国第一”,故②句应为首句;①句中“每一个优质麦种”承接②句“优质麦种事关键”,故①句应承接②句之后;④句中提到的“河南小麦育种人”紧承①句中“凝聚着育种人的智慧”,故④句应承接①句之后;最后③句“创新集成了多套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对小麦的创新育种技术进行总结,同时后文“促进了优质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也是创新技术带来的作用,故③句应为尾句;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4. 小组成员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需要给下面文字材料配一幅图。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1962年,焦裕禄同志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不顾自己的肝病,带领干部和群众种植泡桐,防风固沙;勘测水情,绘制洪水流向图,治理内涝;帮助村民总结出“翻淤压碱”等办法,治理盐碱地。1964年,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年仅42岁。他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
【答案】A示例:选A图。该图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忍着肝疼坚持工作的情景,其中他曲起右腿抵着桌子边缘、用左手拿着茶缸盖儿顶在肝部的细节,能补充文字材料中“他不顾自己的肝病”的内容,有助于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
B示例:选B图。该图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在内涝时带领同志们冒着风雨,站在过膝深的水中,实地勘测水情,了解洪水流向的情景。该图直观地呈现文字材料中“勘测水情,绘制洪水流向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作答时,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明确焦裕禄同志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质。然后,分别分析 A、B 两幅备选图的画面内容,判断哪一幅图更能直观地展现文字材料中所描述的焦裕禄同志的关键事迹。在分析画面时,要思考图中的场景、人物动作、表情等元素是否与文字材料中的具体情节相呼应,能否突出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内涵。
如果选择 A 图:首先,A 图重点突出了焦裕禄同志忍着肝疼坚持工作的情景。画面中他曲起右腿抵着桌子边缘、用左手拿着茶缸盖儿顶在肝部的细节,与文字材料中“他不顾自己的肝病”这一表述紧密呼应。其次,通过这一细节,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焦裕禄同志不顾自身病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有力地补充了文字材料中关于他不顾健康状况,一心投入工作的内容。所以,A 图有助于更全面地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奉献精神。
如果选择 B 图:首先,B 图清晰地呈现了焦裕禄同志在内涝时带领同志们实地勘测水情的场景。其次,图中焦裕禄同志和同志们站在过膝深的水中,直观地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的工作态度,与文字材料中“勘测水情,绘制洪水流向图”的描述高度契合。最后,此图能够让读者直接看到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的实际行动,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和真实感,有助于更生动地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
示例一:选择A图。根据图片文字“肝疼时用茶缸盖儿顶着”的描述,这幅图片描绘了焦裕禄同志在肝病发作时,仍然坚持工作的场景。图中他弯曲右腿抵住桌子边缘,左手握着茶缸盖顶在肝脏部位的细节,生动地补充了文字资料中提到的“他不顾自己的肝病”的描述,这对于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非常有帮助。
示例二:选择B图。根据图片文字“内涝时勘测水清”可知,这幅图片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在洪水灾害中,带领团队冒着风雨,站在深水中实地勘察水情,了解洪水流向的情形。图像直观地反映了文本材料中提及的“勘测水情,绘制洪水流向图,治理内涝”的内容,对于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十分有益。
5. 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了解河南,感受美好。我们走进乡村人家,能感受到“①_______,②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热情;驻足黄河岸边,会联想到“大漠孤烟直,③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壮观;登上高山之巅,能领悟到“④_______,⑤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哲理。热爱河南,我们要厚植“⑥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家国情怀,带着“⑦_______,⑧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自信乐观,奋发努力,为老家河南增光添彩!
【答案】 ①. 莫笑农家腊酒浑 ②. 丰年留客足鸡豚 ③. 长河落日圆 ④.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⑦.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浑、豚、自缘、济沧海”等字词容易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