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宽宥(yòu) 私塾(shú) 各得其所(dé) 不修边副(fú)
B. 闲暇(xiá) 翩然(piān) 大相径庭(jìng) 心不在焉(yān)
C. 契合(qì) 荤菜(hūn) 雕梁画栋(liáng) 司空见惯(guàn)
D. 云霄(xiāo) 贮蓄(zhù) 忍俊不禁(jīn) 和颜悦色(hé)
2、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8分)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⑧大漠沙如雪, 。(李贺《马诗》)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班级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你可以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B. 阅读科普作品,可以质疑问难。如读《昆虫记》,要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全部正确。
C. 阅读外国小说,要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如要读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不但要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更要了解欧洲的历史、文学等内容。
D. 阅读讽刺作品,要体会其批判精神。如《儒林外史》,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杜少卿等反面人物,揭露了科举制度背后的荒谬本质。
4、请将下列短语填写到横线上,使语意连贯。(填写序号即可)(3分)
①赓续红色血脉 ②听红色故事 ③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开展“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一路上有“游”有“学”有“研”。我们走进伟人故里, , , ,坚定红色信仰。此行,我们触摸到了红色历史的底蕴,受益匪浅。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20字以内)(2分)
新华社上海5月8日电5月8日下午3时许,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顺利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
试航期间,福建舰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一系列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下一步,福建舰将按既定计划开展后续试验工作。
6、下列两首《秋夕湖上》,分别为诗人和人工智能所作,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判断哪一首是诗人创作的,并陈述理由。(3分)
【甲】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
乙】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
选项A,“宽宥(yòu)”、“私塾(shú)”、“各得其所(dé)”的字音均正确,但“不修边副”字形有误,应为“不修边幅”,“幅”原意是指幅面,即布匹、呢绒等的宽度,作量词用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如:一幅国画、一幅壮锦等;而“副”作量词用时,一是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担架、全副武装;二是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如一副笑容、一副庄严而慈祥的面孔。’不修边幅’意指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因此“幅”字更为贴切,故A项错误。
2.①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思君不见下渝州 ③绿杨阴里白沙堤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 ⑥城阙辅三秦
⑦ 满眼风光北固楼 ⑧燕山月似钩
3.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阅读方法及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判断。
选项D,在描述阅读讽刺作品时存在错误。它提到《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杜少卿等反面人物来揭露科举制度的荒谬本质,但实际上,范进在小说中是被讽刺的对象,而杜少卿则是一个相对正面、有着清醒头脑和一定批判精神的人物,他并非反面人物。因此,D项的描述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4.②③①
【解析】学校开展“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一路上有“游”有“学”有“研”。我们走进伟人故里,为了保持语意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应该按照先听、再传承、最后赓续的顺序来填写短语。因此,正确的填空顺序是:
②听红色故事(首先通过听故事了解历史背景),
③传承红色基因(在了解基础上传承革命精神),
①赓续红色血脉(最后通过实际行动赓续这份宝贵的红色传统),坚定红色信仰。此行,我们触摸到了红色历史的底蕴,受益匪浅。
所以,填写序号为:②③①。
5.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完成首次海试
6.示例:【甲】人工智能所作,【乙】是诗人所写;
理由:【甲】诗,夜晚、秋天、下雨、独坐,窗外夕阳,这些意象看上去有模有样,湖光山色,飞鸟徘徊,一切都很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到山里去看看,到夕阳西下的湖边走走,有鸟徘徊还能“万籁微”?都湖波荡漾了,说明有风,山水间,风声入耳其实格外明显。所以,第一首诗里“人”的主体感受是矛盾的,不符合真实的处境。
【乙】诗有“人味”。“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写出了秋天的荻花和桂花一飞一落,一浮一沉,竹林间云雾缭绕翠色欲流的生动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谁拂半湖新镜面”,描绘了烟雨中湖面的变化。风带来的烟雨掠过湖面,像有人拂拭镜面擦干净了一半的样子。此时正值黄昏时分,诗人愁绪顿生,“暮天愁”三字点明了这种由自然景观而引发的主观情绪。故【甲】诗为人工智能所作,【乙】诗是诗人所写。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