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综合运用:共8分。
13. 学校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调查分析】为了解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同学们搜集到下面的调查数据图,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
(2)【现场访谈】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
记者: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倡整本书阅读。_________________(30字以内)
专家:在我看来,整本书阅读便于了解一部经典的创作背景与主题,领略其谋篇布局;便于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与方法,并通过阅读全书对比高潮起落的不同魅力;便于和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横向比对,掌握作品的独特性并能辨别优劣;便于培育学生持久的阅读能力,使其克服浮躁,产生定力。对整本书阅读来说,“快、准、比、评”可作为阅读的四字诀:快,快速地阅读,但并不是浮光掠影;准,准确把握关键情节与线索,抓住主要矛盾与重点问题;比,比较阅读,可以同篇对比、同书对比、不同书对比,在对比中理解本书的特色;评,对读过的书作出评价,可以评某一点,也可以评整本书。
(3)【阅读分享】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或两部,运用“比”的阅读方法,谈谈你对书中人物形象或主题的理解。(100字左右)
《西游记》 《水浒传》 《骆驼祥子》 《简・爱》
答案:
13.(1)示例:小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大多向家人求助,缺少自我解决能力;初中生阅读遇到困难时大都能通过查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决问题,自我解决阅读困难的能力比较强。
(2)示例:整本书阅读具体有哪些好处和方法呢?
(3)示例一:在《西游记》中,运用“比”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孙悟空与唐僧在性格与使命上的鲜明对比。孙悟空桀骜不驯、机智勇敢,他多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化险为夷,保护唐僧西行取经。而唐僧则慈悲为怀、坚定执着,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和诱惑,他始终坚守信念,不改初衷。两者性格迥异,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游记》中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取经故事。孙悟空的英勇与唐僧的坚韧,正是对师徒情深与取经之路艰辛的深刻诠释。
示例二:在《水浒传》中,通过“比”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梁山好汉们性格的多样与互补。如鲁智深的粗中有细与武松的勇猛果敢形成对比,一个智勇双全,一个力敌万夫,共同展现了英雄豪杰的不同风貌。同时,这些好汉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都被逼上梁山,共同反抗腐败的朝廷,这一主题在对比中更显鲜明,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人民反抗的深刻内涵。
示例三:在《骆驼祥子》中,通过“比”的阅读方法,可以鲜明对比祥子前后的变化。起初,祥子勤劳坚韧,怀揣着买车的梦想;然而,在社会的无情打压下,他逐渐变得麻木、堕落。这种对比不仅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摧残,也反映了个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沉沦,引人深思。
示例四:在《简・爱》中,通过“比”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但正是这样的对比,凸显了简・爱独立、自尊、追求真爱的高尚品质。她不畏强权,勇于反抗,最终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重与爱情。这种跨越阶级的爱情,展现了人性中的纯真与美好,是对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