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记叙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2-15题。(12分)
风景 侯发山
①镇中学门口有棵老槐树,树上挂着“梧桐镇中学”白底红字的牌子,从里面传出孩子们整齐的读书声。这书声,被秋风吹得一时高一时低,显得这小镇更加宁静、安详和可爱了。
②老人的补鞋摊在老槐树下有些年头了,好像自打有了这个中学就有了。【A】老人矮小、瘦弱,他的背稍有一点驼曲,蜷曲在小凳上,活像一只虾米,一双粗壮的大手长得像蟹钳一样有力,一丛稀疏而干枯的头发,像小鸭的绒毛点缀在头顶上、颈间褐色的皮肤上横着几条皱纹,清晰地暴露出条条青筋。老人面前摆放着补鞋用的一应工具,锤呀锥子呀什么的。老人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校园的师生和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常去他那儿修鞋。【B】有人来到跟前,他也不言语,就搬出小马扎,递上拖鞋,然后戴上老花镜,接过鞋子,找到破损处,似乎不用研究,便拿起工具修补起来,手势和速度还是挺灵巧和利索的。没生意时,老人就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学校门口,好像在期待或憧憬着什么。
③老人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读书。
④儿子却不愿看到老人,甚至是讨厌。当他从学校里出来时,想躲开又没地方躲,想打招呼又没勇气,头半低半扬,心且慌且跳。有时老人叫他,他充耳不闻只当没听见,把脸扭向一边就匆匆地走开了。儿子觉得老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光彩,认为补鞋这个职业是很低下卑微的。在学校里,听到同学们背后悄悄说话,就耳根发热,脸腾地红了,觉得似乎在影射他,浑身不自在,好像周身有很多芒刺。回到家里,儿子就不给老人好脸色看,无缘无故地冲老人发脾气。老人虽没文化,但听出儿子的话里有刺儿,就讪笑着问儿子有啥不顺心的事。儿子就恶声恶气地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别补鞋了。”
⑤老人想不到儿子会说出这种话来,就僵僵地笑道,我不补鞋。咱吃啥喝啥?你的学费也指望这个呢。
⑥儿子默了一下,瞥了老人一眼,说以后别在校门口补了。
⑦老人笑了笑,低声下气地说,那儿生意好……都是些老顾客了。
⑧儿子再没言语。
⑨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⑩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
⑪老人变得爱说爱笑了。一谈起他的儿子来,他就像醉了酒的初恋者向人们谈起他的情人来一样,不管人家愿不愿听,只是滔滔地说着,【C】谈到动情处,会放下手中的鞋,挥动着手臂。尽管他双颊塌陷,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纹,这时候,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脸上荡漾着一种光辉。
⑫转眼又是三年。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工作就能养活得了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
⑬儿子没找到工作。没等老人明白过来,儿子一声不吭地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
⑭老人始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夜之间,老人的头发竟白了不少。老人不愿上街,不愿看到任何人,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到了晚上,老人迟疑半天,哑着声音说,你就不能不去补鞋?儿子淡淡一笑,说您以前常教导我说劳动最光荣的。补鞋咋了?您不是补了一辈子的鞋?
⑮老人张了张嘴,叹了口气,没说出别的什么来。
⑯后来有一天,老人悄然出了门,他远远地瞅看老槐树下的儿子,他似乎担心儿子吃不了那个苦,受不了那个罪。
⑰出乎老人的意料,儿子坐在他当年坐过的地方,嘴里打着口哨,很潇洒地悠着腿……
⑱老人捂着脸,泪水哗哗而下,心里一阵莫名的感慨。
⑲又一个春天款款到来了。梧桐镇中学也被一道米黄色的砌花围墙圈起来,院内有鲜花盛开的花圃、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喷珠吐玉般的喷水泥、修整得很好看的花木……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大合唱,音符满天。
⑳那棵老槐树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溜房子。儿子就租用了两间门面房,招聘了五、六个人成立了一个擦鞋公司,生意非常火爆。
12、本文围绕“修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从老人的角度简要概括。(3分)
13、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 ⑲段的作用。(3分)
又一个春天款款到来了。梧桐镇中学也被一道米黄色的砌花围墙圈起来,院内有鲜花盛开的花圃、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喷珠吐玉般的喷水池、修整得很好看的花木……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大合唱,音符满天。
14、请在文中【A】【B】【C】3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两个赏析。(4分)
15、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人,有人认为是儿子,有人认为是老人和儿子,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2分)
答案:
12、①老人在镇中学的老槐树下补鞋,校园的师生和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常去他那儿修鞋。②老人知道了儿子讨厌他在学校门口补鞋,但源于生计,他只能继续。③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补鞋的活儿了。④老人知道儿子要去补鞋后,震惊不已,又担心儿子吃不了苦,偷偷去观察,发现儿子坦然接受后,自己也释然了。
13、描绘出环境的清新、美丽;营造出温馨、安详的氛围;向我们呈现了镇中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的极大的变化;又照应开头“孩子们整齐的读书声。这书声,被秋风吹得一时高一时低,显得这小镇更加宁静、安详和可爱了。”这一内容;并为下文老人儿子的修鞋店的红火做铺垫。
14、示例一: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粗壮的大手”比作“蟹钳”,体现出老人的虽矮小瘦弱却很有力量的特点。示例二:B运用动作描写。运用“搬”“递”“接”“拿”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老人补鞋动作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突出了老人手艺的娴熟和高超。示例三:C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放”“挥”“荡漾着光辉”等词语或短语,体现出老人因儿子考上大学的喜悦之情。
15、示例一:“老人”是主人公。选文以“老人”的视角,讲述他修鞋以及儿子修鞋的故事。示例二:“儿子”是主人公。作者用笔墨写出儿子对待补鞋前后的态度,运用对比,突出其思想的转变,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示例三:“老人”和“儿子”都是主人公。“老人”修鞋抚养儿子长大,儿子回乡后修鞋,理解父亲。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