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炊烟缭绕 孙玉秀
大壮咬紧了牙,挥起匕首,拦腰刺向他面前的那棵松树。匕首插进有些开裂的松树皮上,好似一刀扎进敌人的心脏。大壮又顺势跨出右脚,运足全身的力气,将刀锋向右划过去。褶皱的松树皮立刻断裂,木屑随风而落,露出一条很深的刻痕。
前几天,大壮做饭的炊烟被山下的敌人发现。敌人立刻追踪过来,“围剿”了毫无防备的一个班,最终牺牲了三名战友,还包括对大壮最好的炊事班班长老高。这刻痕是最深刻最惨痛的教训,是战友们鲜活的生命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无用!想到老高和另两名战友,大壮失声痛哭起来。
“小同志,你哭啥?你是新兵吧,想家了还是怕鬼子?”
大壮闻声止住了哭声,见连长老吴和一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迎面走来,问话的就是高个子。
大壮说:“我要给牺牲的老高和战友报仇!”
老吴说:“大壮,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是咱们的……”
高个子冲老吴一摆手,笑着说:“我姓张,刚过来,也算是个新兵嘛,来,咱们坐下来谈谈。”
大壮有一点儿拘谨,见高个子说话很和善,便围过来坐下。大壮是一个月前加入抗联队伍的,枪法还不太熟练。老吴见大壮力气大又会做饭,便让大壮进了炊事班。
高个子说:“眼下敌人实行封山集屯政策,就是想困住我们的队伍,断了我们的粮食。这密林莽莽苍苍,有树皮野菜,有野果子,更有老百姓的支持,想困死我们,那是敌人的妄想!”
老关紧蹙眉头说:“眼下的难题是我们缺少深山生活的经验。在深山里做饭,我们又在高处,只要炊烟一起,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为这我们不仅连续两天都没敢生火做饭,而且还牺牲了好几位同志,这代价太大了。”老吴说完从腰间掏出一杆铜烟袋,搓了一把地上的干树叶子摆进了烟袋锅,点燃后吧嗒吧嗒抽起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队伍里这么多人,办法总会有的!小同志,你说呢?”
大壮连忙点头:“我会砌烟灶,我在老家还干过瓦工活儿呢。”
高个子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如果能解决了炊烟这个难题,就是为咱们队伍立了大功。”
老吴吐出几道烟圈,若有所思地说:“要想不被敌人发现,那得想办法让炊烟顺着地皮走,可炊烟也不会听话啊。”
高个子赞同说:“那就想办法做一个通道,像烟囱一样的通道。”
老吴咳了几声,嫌树叶子太呛嗓子,便把烟袋锅倒扣在地上,见烟圈依旧缭绕,又盖上泥土,伸出脚踩了踩,那些树叶子烟气便瞬间消失了。
大壮盯着老吴手里的烟袋锅看了半天,一拍脑袋,从地上跳起来:“有了!我有办法了!”
高个子哈哈大笑说:“我就说嘛,办法总会有的。”
半个月后,高个子和老吴带领大壮及炊事班的战士成功研究出地下烟灶。也就是在地窖子里挖出三个坑洞,上面砌好锅灶,又顺着坑洞砌上一条排烟道,或者接上挖空的木槽。蜿蜒几百米,每隔一段留一个排烟孔。做饭时,灶烟就会顺着排烟道里的排烟孔分散冒出去。远远望去就像大山里的雾气一样,再也看不见那缭绕的炊烟了。“成功了!成功了!”大壮和战士们雀跃欢腾起来。
那天晴空万里,高个子和老吴找大壮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大壮领到任务后格外兴奋,他和炊事班的战士们第一次大大方方点燃了灶火。从山下望去,密林之上,炊烟缭绕,颇为醒目。
山下的鬼子见了,立刻集合队伍,很快围拢过来。高个子和老吴见敌人钻进了包围圈,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彻底给敌人“包了饺子”。
打了胜仗,给老高和战友报了仇,大壮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更加敬佩那个高个子和连长老吴。
表彰大会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特意点名表扬了大壮,说他在研究排烟灶时有经验有胆识,遇事不退缩。是一名难得的好战士。面对敌人的凶残,我们的战士要学会用智慧和敌人周旋,跟敌人血战到底!保家卫国。誓死不屈!
“天作被,地作炕,密林就是我的家……”战士们的歌声穿过密林,缭绕在长白山上的天空。大壮对老吴说:“连长,我早就看出来这位张同志不简单!原来他是咱抗联队伍的大官啊。”
老吴笑着说:“那当然,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靖宇司令。”
(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8、梳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炊烟被敌发现,三名战士牺牲→① →② →战士歌声缭绕,表彰大会庆功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杨靖宇司令的形象特点。(4分)
10、从描写的角度,品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1、设置悬念是作家构思小说的重要手段,杨靖宇司令阻止老吴介绍身份这一情节便设置了悬念,请探究其作用。(4分)
12、文章多次写到炊烟缭绕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
8、 ①解决炊烟难题,将士同心建功 ①借力炊烟缭绕,设计诱敌歼敌 9、①关心士兵,平易近人。看到大壮痛哭时,为了不让大壮有心理压力,说自己也是新来的,安慰大壮,体现了将领关心爱护士兵的可贵品质。②设计歼敌,足智多谋。和战士们一起研究、解决排烟灶的难题,并设计诱敌歼敌。③不怕困难,意志坚定。在山上没法做饭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生存和斗争环境,保家卫国,斗志昂扬。 10、心理描写。通过对大壮因做饭的炊烟引来敌人围攻,导致三名战友牺牲的内心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大壮强烈的内疚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之情。11、①杨靖宇阻止老吴介绍身份这一细节,设置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结尾由老吴点明杨靖宇的身份,释疑解悬,突出了杨靖宇平易近人的形象。③情节上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任答两点) 12、①“炊烟缭绕”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炊烟缭绕”,战士们受到敌人围攻,然后想方设法解决“炊烟”问题,最后借“炊烟缭绕”诱敌歼敌。②“炊烟缭绕”在文中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因“炊烟缭绕”牺牲了几名战士,也是因为“炊烟缭绕”让敌军陷入包围圈,打了胜仗。③塑造了顽强智慧的抗日将士的形象。将士们克服困难,运用智慧与敌人周旋,把“炊烟缭绕”变成了“山里的雾气”,巧妙地隐藏了部队的行踪。④“炊烟缭绕”点明了抗日联军即使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也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充满必胜信念。“炊烟缭绕”成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象征。(任答三点)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