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张养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活动四:见贤思齐・修身心
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11. 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 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
求古仁人之心
尝:______
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
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______
或异二者之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
为:______
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______(此空填序号)
 
13. 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______的文言句式,意思是______,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______,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14. 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答案】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①. 曾,曾经    ②. 只,只有    ③. 行为    ④. ④   
13.①. 倒装/宾语前置    ②.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14. 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①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
②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
③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
④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
【13题详解】
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
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②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
③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
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示例:
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5
下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