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小题。
【甲】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乙】
①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是事理说明文,甲文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乙文说明对象是大陆漂移的理论。
B.从欧阳修《戏答元珍》的诗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印证了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的来临,
C.甲、乙文都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遵循人的普遍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D.乙文运用了设问,在一问一答间直接说明了恐龙化石出现在南极与大陆漂移有因果关系。
12.阅读文中(A)(B)画线句中的加点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仔细阅读小贴士的内容,结合甲文内容,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
11.C 12.(A)“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13.甲文中用了一组表示层次的标志语“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还有……”由主到次、有条有理地表现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同时表达有所变化,不显得生硬。
13.本题考查句段的衔接。
根据小贴士“变化连缀”的意思,我们分析甲文段落的衔接时,主要关注关联词语和总起句。
结合第②段“首先是纬度”,第③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④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⑤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以看出甲文中用了一组表示层次的标志语“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还有……”,把要表现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由主到次、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同时表达是有所变化,不显得生硬。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7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