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阅读《社火迎春》,完成小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闹社火,是临汾不变的风俗。
②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和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便,也都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儿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
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蹿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另有人已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儿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板凳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的四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间,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耄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儿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
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用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好一个烂漫的临汾的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 作者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为我们定格了一个个精彩时刻:跑鼓车是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登“天塔”是①的时刻,高擎灯笼是②的时刻。
15. 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感情热烈充沛。请从下面任选一句,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进行品析。
①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分析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16.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结尾段的理解。
答案:
(二)(共8分)
14.答案示例:①最安静、最紧张;②最壮观、最红火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示例一: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选手在跑鼓车开始前蓄势待发、跃跃欲试的样子,表现了他们志在必得的决心。
答案示例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对跑鼓车、登“天塔”的这些民俗的理解,表达出对人们精神状态的高度赞美。
评分标准:共3分。指出方法1分,内容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16.答案示例:句中“烂漫的临汾的春”体现在临汾地区闹社火这一民俗活动的形式多样,如敲锣打鼓、扭秧歌、跑竹马、舞狮子、跑鼓车、登“天塔”、高擎灯笼;活动气氛热烈而喜庆;人们精神面貌蓬勃饱满。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闹社火这一民俗的赞美和热爱。
评分标准:共3分。内容2分,其中活动形式、气氛、人们的精神面貌答出两点即可,作者情感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