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43分)
(一)文言诗文阅读(13分)
雪望 清・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①,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②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h③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④驳色,而皆若偻⑤。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蹬(dèn�溃�:石级。②徂徕(cú lái):山名。③樗蒲(chū pú):末端尖锐的长形掷具,立起来像山峰。④绛皓(jiàn�� hào):红色和白色。⑤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望》首联写冬日黄昏的孤村,从视觉角度表现四野的悲风,营造了孤寂荒寒氛围。
B.《雪望》颈联写鸥、鹭飞掠而过,沙汀历历在目,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灵动色彩。
C.《登泰山记》第三段写了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的见闻感受,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D.《登泰山记》第四段主要写观日出,描绘出群山在阳光普照下,五彩斑斓的壮丽景象。
7、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8、翻译句子。(5分)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9、所选诗文都写了雪景,但一个重在侧面烘托,一个采用直接描写。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6C (A听觉角度错B.历历在目,灵动色彩错D.阳光普照,五彩斑斓错)
7B
8、意对即可,其中文化常识“阳”“阴”(1分)和虚词“及”“既”(1分)为赋分点。
(1)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等到(我)已经登上山顶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9、示例:《雪望》写雪重在侧面烘托:颔联想象“溪深”易化雪、寒雪“冻山云”,侧面烘托雪天的之寒;颈联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侧面映衬大雪覆盖之广,大地一片苍茫;尾联写“野桥”下几株梅,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侧面表现雪势之大。全诗歌紧扣一个“雪’字,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分)
《登泰山记》写雪主要是直接描写:第三段写“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直接点明大雪覆盖山头,映照天地;第四段写“大风扬积雪击面”,从触觉角度写出风雪之大;“绛皓驳色”则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日出后白雪与霞光交相辉映,色彩斑斓的美景。(2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