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7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
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
C.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
11、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3、对愚公的“移山”和范仲淹的“苦学”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10C
11D
12、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对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②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
13、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既长,感泣辞母“,可知范仲淹为了感激母亲,自身有着强烈的读书愿望,并且从底层中起来,随着学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终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