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记雪月之观 沈周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①,又四囿②于雪,若涂银,若泼汞③,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
树影�昱�,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注释】①虚澄:空虚清澈。②囿:围绕。③汞:水银。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浃(jiā):透。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上下
一白 而或长烟
一空
焉得更有此人 不复出
焉
C.月映清波
间 遂与外人
间隔
D.又四囿于雪 不必藏于己
17、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是日更定矣”表明前往看雪的时间为晚上八时左右,“更”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B.甲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全文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C.乙文作者是画家,他以画家的敏感,从色彩、光影、物体形态多个角度来描绘月下雪景。
D.乙文中“月与雪争烂”“若涂银,若泼汞”“若镜中见疏发”等描写均运用了比喻手法。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树影�昱�,又若镜中见疏发。
19、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留下的两处批注。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简要评析。(2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2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16A (A.全、都;B.怎么/兼词,“于之”,从这里;C.中间、内/分开;D.被/给)
17D (“月与雪争烂”运用拟人手法,不是比喻手法)
18、(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
19、(1)【示例】这句话写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读来感觉寒气逼人。
(2)【示例】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
20、甲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侧面表现作者和金陵人之“痴”(2分);乙文写树影在水中摇曳的样子,历历分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2分)。
参考译文
乙 当晚,明月升天,月光和白雪争着发出绚烂的光,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人肺腑。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