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
15
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
注:1.不齐(jì):有蹉跎、有坎坷。2.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予
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命途多
舛
④岂
乏明时
⑤岂
效穷途之哭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15.看到乙文中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会令人想到一句演变的成语:
16.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
13. ①曾经 ②如果没有 ③不顺遂、不幸 ④缺乏、缺少 ⑤效仿、学习 14.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使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屈居于长沙,并不是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6.甲:表现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博大的胸怀。乙:表现作者远大的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
②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
③句意为: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舛:不顺遂、不幸。
④句意为:难道是缺乏政治昌明的时代?乏:缺乏、缺少。
⑤句意为:怎能学习那种穷途的哭泣!效:效仿、学习。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以,因为;“物喜”“己悲”指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屈,使……屈居;非无,并不是没有;圣,圣明。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两句的意思相近,“东隅”都是指早晨,“桑榆”都是指傍晚。故此得到答案。
16.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知作者博大的胸襟;“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政治抱负。
结合乙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可知作者坚定的节操、伟大的政治抱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可知,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综合可得答案。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做官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做地方官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唉!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